本报记者 吴晓璐
    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在2025金融科技大会金融科技法治平行论坛上表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肩负着将资本导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新赛道,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时代使命,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需要司法精准护航。
    一是创新司法裁判规则,助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明确碳排放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规则,明确权属和担保的属性等。人民法院依法审判涉碳、涉林、涉矿,以及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纠纷,最大限度维护合同的效力,引导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顺畅转化和流动,积极推动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适应绿色金融纠纷实际需求的诉讼机制和救济方式,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规则支撑。
    二是明确投资预期,防范金融风险。人民法院通过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厘清绿色合规的法治边界,为绿色投资明确预期。
    三是服务转型升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实施民法典的绿色原则和民营企业促进法,积极探索绿色破产模式在破产及其延伸案件中的运用。比如,对于因资金需求大、前期投入高、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有限而暂时遇到困难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积极运用破产重整制度,优化债务结构,引入外部投资,重塑治理结构,帮助恢复清偿能力,助力金融资源更好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