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10月30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乘用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车企,也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及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写下重要注脚。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汽-大众作为中德合资典范,用34年时间从单一品牌车型发展为覆盖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3款车型的完整矩阵,率先突破产销3000万辆,印证了中外合作模式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战略,并率先实现合资品牌整车出口突破,为传统车企转型探索了新路径。
    多维布局推进转型
    夯实发展硬实力
    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汽-大众已从最初1个品牌1款车型,发展为拥有大众、奥迪、捷达3大品牌。覆盖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的一汽-大众,商品矩阵涵盖主流、豪华与经济型市场。34年间,一汽-大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5.5万亿元,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带动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并完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五地六厂”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
    在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背后,是一汽-大众在产品、技术、运营等多维度的战略布局。产品规划上,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明确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今年3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协议,确定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含10款新能源车型,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
    技术创新层面,一汽-大众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保持年均近百亿元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在数智化转型中,其将相关技术贯穿研发、制造、营销全链条,目前已在智慧工厂落地超100个智能场景,年收益达4600万元。今年5月,一汽-大众携手华为云将佛山工厂打造为“云上”分布式汽车工厂,提升研发、生产与供应体系协同效率。
    品质把控上,一汽-大众从车身选材到工艺技术层层严格把关。车身高强度钢材使用占比达81%,关键部位采用热成型钢;作为国内首家采用“空腔灌蜡技术”的车企,其每台车蜡膜100%覆盖内腔,结合360度翻转前处理与阴极电泳工艺,实现“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的品质承诺,为车辆安全性与耐久性提供保障。
    “一汽-大众正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加速前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商品规划方面,一汽-大众将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重磅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在技术创新层面,一汽-大众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的研发投入,聚焦智能驾驶、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在运营模式方面,一汽-大众将积极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推动品牌、商品、生态、治理模式全面焕新。
    深化合作拓展市场
    探索产业新路径
    在合作模式创新上,一汽-大众不断突破。今年8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依托区域产业链优势推进智能电动转型升级,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根据规划,捷达品牌将于2028年前推出4款全新新能源车型,首款车型计划2026年上市,且首款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匹配行业领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一汽-大众近期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批出口车辆已从上海港发出,计划11月在中东上市。这不仅是一汽-大众海外事业“从0到1”的跨越,也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陈彬进一步表示,一汽-大众三品牌将协同加速“出海”,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塑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新形象。未来,一汽-大众将把海外事业作为重要增长极,目标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领先者”。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持续深化中德双方合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现东称,将进一步与大众汽车集团深化合作,推进自主、合资一体化研发及整车、总成、生态一体化布局;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也表示,双方将秉持开拓精神,携手迈向智能网联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