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洁 熊悦
    截至10月30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家国有大行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全部揭晓。
    作为银行业的中坚力量,国有六大行在发挥金融助力稳增长支柱作用的同时,交出一份稳中有进、韧性凸显的经营答卷。今年前三季度,6家银行均实现归母净利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六大行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集团口径,下同)1.07万亿元。截至9月末,国有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34%。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超过2000亿元,分别为2699.08亿元、2573.60亿元和2208.59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最高,为3.03%。
    营收规模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一骑绝尘,营业收入达6400.28亿元;建设银行紧随其后,营业收入达5737.02亿元;农业银行营业收入为5508.76亿元,位列第三。营收增速方面,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至4912.04亿元,增幅最大。
    截至9月末,国有六大行的资产规模均实现稳步增长。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幅度达两位数,建设银行增速位居第一,为11.83%;农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为11.33%。从资产规模总量来看,截至9月末,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52.81万亿元、48.14万亿元、45.37万亿元。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国有六大行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截至9月末,国有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34%以下,其中,有5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下降。
    具体来看,截至9月末,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6%,较2024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7%,较2024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较2024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2024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分别为1.33%、1.24%。此外,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94%,延续了多年来的低位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国有六大行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力推动金融提振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不断加力。总体来看,各家银行重点领域的贷款增速普遍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贷款投放、债券投资“两投”增加超4万亿元,增量再创新高,为实体经济持续注入金融活水。农业银行聚焦“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实现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其中,县域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截至9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7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9%。建设银行扎实推进支持新型工业化服务方案,截至9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截至9月末,交通银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1.75%。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2.47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75万亿元,年内累计投放金额均超过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