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雨萌
    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0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会上表示,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其中,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
    “我们将督促指导相关省份用好新增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抓紧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李超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现场 杜雨萌/摄
    另据李超介绍,近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方面,组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快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截至目前,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5000亿元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了对经济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支持了一批符合条件的重要行业、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
    李超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方和有关中央企业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针对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中提到的“算力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李超回应称,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也快速增长,推动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为重点,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建设布局,以规模化推动效率提升。强化“东数西算”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严格把关,新建大型和超大型算力设施优先布局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算力设施集群范围内。统筹算力与电力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励小、散、低效的存量算力设施向集约化、高效率转变。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新上算力项目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对新上项目提出更高要求。支持算力设施探索应用工业余冷等资源,加强算力设施余热回收利用。
    三是推进更多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广高效节能节水设备,逐步淘汰不符合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落后低效产品设备。因地制宜推动各类高效制冷散热技术,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