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截至10月31日,除*ST广道外,27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已完成三季报披露,平均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5.99%。从业绩情况看,230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82.44%;169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已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北交所公司整体业绩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成长特性,可以用“稳健增长,分化明显”来概括。
    张可亮表示,整体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了正向增长。在经济面临一定压力的大环境下,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北交所公司能实现整体增长实属不易,这充分说明了这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活力。
    “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获公募基金加速增配、机构密集调研的市场行为,与业绩数据形成共振,优质中小企业成长性已获主流资本认可。”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北交所现有上市公司280家,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一半。九成以上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市场合格投资者总数近950万户。
    北交所持续引导上市公司提升质量,积极回馈投资者。在近期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称,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做优做强,引导有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在张可亮看来,三季报“成绩单”验证了北交所优质企业的基本面韧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北交所市场呈现出“高成长性”与“高性价比”并存的组合。投资的关键在于深耕基本面研究,摒弃“炒小炒新”的旧思路,真正去挖掘那些业绩能持续兑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公司。随着制度红利的不断释放,北交所的价值发现功能会越来越完善,其投资价值也必将得到市场的认可。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