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玉
    10月31日,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科技”)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8.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3亿元,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但经营侧呈逐步改善态势,分季度看,毛利率、现金流等核心指标环比持续向好。
    公告显示,继第二季度毛利率改善明显后,晶澳科技毛利率进一步优化,第三季度毛利率-0.88%,虽未转正但延续了年内毛利率持续改善的趋势。
    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年以来,公司积极推进高质量订单策略,建立订单毛利红线机制,三季度N型TOPCon高效组件出货占比持续维持高位,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公司与多家全球头部能源集团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全球化高端市场布局成效凸显。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51.96G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近50%。截至2025三季度末,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317GW。
    在资金密集属性突出的光伏行业,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造血能力已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指标。继第二季度实现净流入超37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晶澳科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流入,实现连续四个季度改善,截至9月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46.95亿元。截至2025三季度末,晶澳科技货币资金超242亿元。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晶澳科技2025年三季报显示,尽管该公司前三季度因行业环境影响出现亏损,但核心经营指标已呈现逐季改善的积极态势。其毛利率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持续改善,凸显其稳定的资金管理能力和“造血”韧性;连续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并具备充裕货币资金,则表明其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长期经营稳定性。
    行业深度调整期,一体化组件龙头公司的现金流抗压能力凸显。晶澳科技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以稳健现金流为目标,未来将充分强化账期杠杆、动态调节资本开支强度、建立订单毛利红线机制,持续增厚现金流安全垫。
    当前光伏市场正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面向未来,晶澳科技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亦积极布局前沿技术,自主研发的商用大尺寸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突破31.27%,同时全新布局的钠电工商业储能产品,具备-30℃~60℃宽温域与强低温性能,功率密度较传统锂电工商储产品提升28%。
    技术创新最终是要提升产业价值,晶澳科技正将专利成果转化为全场景多元化解决方案。针对沙戈荒地区推出“漠蓝”组件,具备自清洁、耐候耐磨、高载荷、抗高温四大优势;新一代旗舰组件DeepBlue 5.0已在扬州智能制造基地下线,主流版型功率达650W;BlueGalaxy 4.0储能系统接入AI模型并本地化部署,开启大容量储能经济性新时代。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多项旨在抑制行业过度竞争的“防内卷”措施持续发力并加快落地,逐步构建起覆盖产能治理与价格规范的双重防线。在行业周期底部运行阶段,晶澳科技在费用集约、成本控制、资金实力与市场布局方面的优势依然稳固,预计将在未来逐步转化为业绩增长动力。随着政策持续深化,光伏产业链有望逐步摆脱低价恶性竞争模式,迈入以技术升级和规范竞争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也为晶澳科技等企业实现盈利改善目标创造了有利的行业环境。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