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边际改善信号出现 一系列房地产举措正发挥积极效用

2023-11-14 21:00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田鹏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出前高、中低、后稳的走势。在这过程中,从部门到地方,接连出台的“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整优化措施发挥了积极效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据悉,1月份至10月份,全国一手房交易量虽然下降,但二手房是上升的,一、二手房合起来实现同比正增长。另外,保交楼工作的扎实推进,带动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近20%。从微观层面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出现了房企库存去化成效显著、主动性降负债效果显现等边际改善信号。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转型期,部分市场数据难免差强人意,但随着各项房地产调整优化决策部署的持续落实,更多的积极信号将陆续显现,未来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

    边际改善信号陆续显现

    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各部门积极响应,陆续出台一系列调整优化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地在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方向指引下,纷纷围绕实际情况,推陈出新提升房地产政策精准度。

    随着相关政策措施陆续落地生效,我国房地产市场边际改善信号正在显现。从整体来看,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介绍,1月份至10月份,全国一手房成交量虽然下降,但二手房成交量是上升的,一手房、二手房合起来,同比是正增长的。此外,保交楼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带动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近20%。

    此外,从10月份重点城市成交量来看,亦有所上升。据克尔瑞地产研究数据统计显示,10月份,市场成交因各地新政持续落地,网签集中备案稳中有增:重点30城成交环比上涨9%,累计同比增幅收窄0.65个百分点至1.58%。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目前核心城市市场保持一定活跃度,若后续一线城市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有望逐渐企稳恢复。叠加低基数下,预计四季度数据有望进一步改善,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或在12亿平方米左右。

    从微观层面来看,房企盈利韧性凸显、库存去化成效显著、主动性降负债效果突出等积极信号也在出现。

    以深市为例,盈利方面,据深市房企2023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48家房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966.14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122.7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合计96.89亿元;库存方面,截至9月底,48家房企合同负债余额为1.2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6.49%,存货余额为2.6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60%。

    此外,在债务杠杆方面,深市房企债务水平正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深市28家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大于1,48家房企带息债务规模为12386.95亿元,较2022年底下降4%,房地产公司主动性降负债效果显现;同时,房地产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28%,较上年同期下降2.48个百分点,剔除预收款后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50%,较2022年底下降1.73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支撑行业回稳向好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我国房地产行业向好信号显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行业仍面临着困难。例如,深市房企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深市房企平均销售毛利率为23.40%,较上年同期的24.93%略微下滑。

    市场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转型期,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从中长期看,受益于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较大、现代化进程加速增量住房需求增长、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等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

    当前,各方正在积聚力量,积极构建合力。首先,政策层面,进一步发力预期明确。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等。随后,金融业积极回应,纷纷阐述金融支持房地产思路。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后续房企的中短期债务重组或将是缓解企业偿债燃眉之急、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一个关键突破口,也有助于完成“保交楼”任务。

    其次,房企融资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10月20日,证监会宣布公募REITs试点拓展至消费基础设施,推进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公募REITs。仅6天之后华润、万科、金茂及物美集团就在10月26日进行了申报工作,并已获交易所受理。

    市场人士表示,“这也意味着,商业运营规模较大、拥有优质资产较多的企业更有可能发行消费类基础设施公募REITs,能够参与公募REITs市场的房企也会越来越多。”

    同时,从企业层面来看,深市房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加速实现精细化运作。例如,8月初,滨江集团对外透露,其已成立房产建设管理公司,专门从事轻资产运营的房地产代建业务等。

(编辑 袁元)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