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金融圈最新发声!布局一级市场迎机遇、港股上市公司或率先适用ISSB标准

2022-07-10 21:23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昌校宇 见习记者 杨洁

    2022年下半年,面对需求不振、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如何稳住经济基本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工作重点有哪些?“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之路如何走?在7月9日至10日的2022财新夏季峰会上,多位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观点。

   谈长期资本应对不确定性

    陈文辉:长期资本或迎加大布局一级市场难得机遇

    我国的长期资本应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表示,无论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还是科技自主创新,都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

    陈文辉介绍,募资难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影响到一级市场投资。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股权投资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和47.1%。投资资金的减少加上二级市场下跌,一级市场估值中枢明显下移。

    不过,陈文辉认为,国家发展需要长期资本,只要对中国长期发展充满信心这个基本逻辑不变,坚定看多中国企业,那么当前一级市场的困难,对长期资本而言是个加大布局的难得机遇。

    针对具体理由,陈文辉介绍,一是美元基金规模下降、优势衰弱,人民币投资人在获取项目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二是项目融资估值普遍较低,有望提高预期投资收益率;三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将产生大量投资机会;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掀起并购大潮。长期资本为龙头企业提供并购资金,在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可获取良好回报。

    陈文辉还表示,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防范风险,长期资本要践行责任投资,主动站到社会变革的大方向上:一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防范产业调控风险,将投资聚焦“双碳”和“硬科技”,大力布局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二是正确理解和支持共同富裕,防范政策风险;三是加强自律,防范法律风险。

    谈中国经济发展

    胡晓炼:进一步改善预期,经济恢复增长目标才能更好实现

    “只有进一步改善预期,经济恢复增长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又叠加疫情变化、全球范围内出现高通胀的负面影响,稳经济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台一系列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管理和引导预期,与这些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到位、有效传导有直接关系,如果缺乏稳定的预期,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在胡晓炼看来,管理和引导预期作为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工具,需要在提振需求预期、改善供给预期、弱化通胀预期、降低贸易环境恶化预期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既要关注短期即一年之内的预期管理,又要着力中期到三年,还要放眼三年以上的长期预期管理。预期管理一定要走在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前面。

    她认为,改善预期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要及时将重大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具体落实。“如果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资本陷入观望,不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稳定的预期。”

    对当前全球范围内高通胀情况,胡晓炼认为,中国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精准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留有余地。

    谈当前及未来金融工作

    刘福寿:将择时择机灵活精准运用政策工具

    “当前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刘福寿表示,企业有所呼,金融有所应,有关部门将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择时择机灵活精准运用政策工具,着力拉消费、促投资、稳出口、惠民生,发挥经济韧性优势,督促银行业保险业全力以赴,积极支持稳定经济大盘,确保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在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福寿表示,资金来源上,应拓宽长期筹措渠道,特别是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产品上,可统筹利用好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债券发行、并购重组、保险资金运用、金融租赁等综合金融服务;运营理念上,应树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维,避免低效投资重复建设,加剧债务风险。

    此外,刘福寿表示,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新老问题交织,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快,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接下来,将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有力应对金融领域各项挑战,着力做好大型企业债务违约监测预警,提前制定接续融资和债务重组预案,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稳妥防控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前瞻性做好应对外部冲击的充分准备。

    刘福寿认为,金融稳定法的出台,将有效解决我国金融风险处置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法治保障欠缺和处置资金不足等问题。将抓好金融稳定法落地实施,用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织密金融安全网,压实各方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分阶段确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的工作重点,更好维护金融稳定的良好局面。

    谈“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

    刘世锦:应采取进取型减碳战略 把重心转向扩大增量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能源与经济的绿色转型,应采取“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进取型减碳战略,要在稳住存量、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转向扩大增量,对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

    刘世锦将减碳方式分为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与创新型减碳。其中,衰退型减碳即少生产少排放,不生产不排放;增效型减碳如节能减排,可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创新型减碳,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刘世锦认为,实施进取型的减碳战略,需要建立增长型碳汇市场。可通过发行国债或央行提供专项资金,也可以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工具,对增长型碳汇市场产品按照一定价格进行初次购买,然后转入市场流通。政府可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市场的资金规模,相应调节激励创新的力度。

    谈推动可持续发展更进一程

    欧达礼:港股上市公司或率先适用ISSB标准

    中国证监会近期与中国香港证监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主要着手解决港股上市公司中,大量内地企业依照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理事会(ISSB)正在制定中的准则披露将面临的数据挑战。7月10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Ashley Alder)透露了这一最新进展。

    在可持续金融,尤其是绿色金融方面,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关注几个短板领域。欧达礼介绍,首先,最重要的是关于可持续、气候风险方面的公司层面披露问题,若无可靠的披露,资管、银行等金融中介活动均没有数据依据来推进ESG方面努力。第二是监管行动,通过行动给市场发出强烈的信号是好的。

    此前香港金融监管部门曾订立时间表,在2025年前强制性要求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以及上市公司就气候相关情况作出披露。

    欧达礼表示,“我们设定2025年的目标,是在ISSB标准制定工作积聚动能之前。虽说目前正式的说法仍是2025年,但我们的雄心更大。假设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为ISSB的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背书(endorse),这将是我们在中国香港推进实施ISSB标准的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和驱动力。”

    实施可采用不同形式,欧达礼介绍,最直接的是在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执行。“当然,为此也还需要与中国证监会全力合作、解决数据方面的挑战”。

    IOSCO目前正深入评估ISSB的征求意见稿。同时担任IOSCO理事会主席的欧达礼透露,IOSCO的评估不只是看标准的内容,更主要的关注点是执行、实施的可操作性,“因为哪怕有一个纸面上完美的国际标准,若无法获取所需数据,按照好的标准披露得来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数据之外,还包括如何兼顾大、小企业在能力、成本方面不同的情况等问题。

    欧达礼表示,中国证监会最近与中国香港证监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主要着手解决我们在实施中将面临的数据挑战。他预计,将用ISSB标准的第一批公司很可能是港股上市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是内地企业。因而中国香港执行ISSB标准的能力,完全取决于这些公司能否获取必要的数据,依照ISSB标准披露。

(编辑 白宝玉)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