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消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钱包。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本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也就是说,以前各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是用“基准利率×倍数”这个公式计算,而现在就改为了用“基准利率+基点”这个公式计算。之前是乘法,现在改成了加法。
何为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最重要的是,调整后对老百姓的存款利息有没有影响?
什么是“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先说说什么是“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特别是“自律”两个字如何理解?
2015年10月开始,央行放开了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金融机构可以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一般来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大多在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左右。比如说,央行给出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5%,而各大商业银行实际执行的利率,是央行基准利率的1.3倍左右,也就是说银行实际付给储户的利息是1.95%左右。不过从昨天,也就是6月21日开始,这个1.3倍,变成了一定的基点。
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过去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上,上浮固定倍数。现在则变为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基点。具体基点的多少,视银行类型、存款类型、存款期限有一定差别。这里举个例子,央行公布的3年期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为2.75%,过去,国有银行的3年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是2.75%的1.4倍左右,即3.85%。调整后,上限改为基准利率加上50个基点,即3.25%。基点是什么意思呢?基点是利率的一个最小单位,也就是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