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景气周期回落 专家建议提高财政赤字率

2018-11-08 06:13  来源:证券时报

    昨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发布2018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报告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需要保持积极,尤其是财政政策在“堵后门”的同时需更加积极“开前门”,为公益和准公益基建投资安排合理资金来源,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合理安排政策改革顺序,在承担调整压力的过程中“有担当”。

    破解民企融资难

    也需总量政策配合

    展望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由于目前的经济动能仍以投资拉动为主,但投资的三股拉动力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前景均不容乐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具体来说,报告认为,尽管下半年以来,稳投资系列政策信号不断加强,但基建投资即便反弹也难有很大起色,资金来源仍是突出问题,符合现行政策法规要求的合理资金安排远不足以支撑当前庞大基建规模。制造业投资增速从今年3月份的3.8%持续回升至9月的8.7%,装备制造业与原材料加工行业是拉动制造业投资回暖的主要行业,但推动本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利润增速的回升,展望未来,这些驱动因素都有所减弱,制造业持续回升空间有限。至于房地产市场,报告则认为,目前房地产已经开始出现下行态势,未来有过度下滑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现在的突出问题是销售下滑,房企资金压力加大,进而会影响到购地意愿,如果这个问题在未来几个季度更加突出,将会进一步加重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说。

    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一大着力点,但已出台的政策多属于结构性政策,CF40成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记者表示,民企融资困境试图用结构性政策来破解,但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因为之所以本轮经济下行过程中民企融资困境突出,与前期去杠杆政策叠加下总量信用快速收缩有关,使得结构性问题矛盾凸显。

    因此,伍戈认为,目前困扰民企融资的并不是简单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单靠结构性政策来解决,而是需要总量政策予以配合。“尤其是当前基建和房地产领域依旧低迷,两大行业需求较弱,无法有效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的扩张。”

    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报告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需要保持积极,同时加快金融市场补短板。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做出了一系列积极调整,未来宜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保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足够容忍度,发挥汇率自动稳定期的作用。

    然而,更大的“作为”应该在财政政策。报告就建议,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定为地方政府举债关上了“后门”,但为了保障合理的基建投资规模,必须尽快打开相关建设项目融资的“前门”,增加财政赤字非常有必要。

    张斌强调,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定关上了地方政府不规范融资的“后门”,但还需要打开“前门”。为避免基建投资过度下滑并持续拖累经济增长,需要额外提高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个百分点。避免赤字率与债务率上升引发过高风险的关键不仅在于控制债务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债务所对应的投资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投资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往往更为有效。

    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过去10年平均财政赤字率都很高,2008~2017年期间,美国、日本、英国、欧元区等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分别为6.9%、6.8%、6.0%和3.5%,同期中国仅为1.5%。张斌称,赤字率较低的欧元区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而其他国家则幸免于此,可见从赤字率和债务率维度判断风险并不可靠。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表示,财政政策在“开前门”的同时,还要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透明度,提升投资决策的专业性,减少盲目投资,提升投资效率。二是建立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作为在市场上发债的评估依据,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体制。三是完善国债、地方债的二级流通市场。四是加快健全中国社保体系建设,“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未来会进入急速老龄化时期,在此之前要抓住窗口期抓紧布局。”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