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11月22日,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武汉开幕。作为推进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大会以“万物互联 智能领航”为主题,聚焦前沿技术融合与产业协同,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成果和特色活动。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关支持政策持续落地
“5G+工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5G技术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实现途径,助力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发展议题,相关推动政策持续落地。
在国家层面,2019年1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2024年1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2025年10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强调,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多地亦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2025年1月份对外发布的《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支持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受政策驱动,“5G+工业互联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十四五”期间,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截至9月末,5G基站总数达470.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5.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6.6%。
多点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5G+工业互联网”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5G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使能技术,其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特性,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连接能力;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为5G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让5G的真正价值得以在实体经济中充分释放。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本质是以数据驱动生产要素、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协同,为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提供充足动力。受访专家普遍认为,“5G+工业互联网”正不断催生全新的生产模式、服务业态,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符,发展正当时。
谈及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5G+工业互联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升级基础设施,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试点;二是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并优化行业大模型;三是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和重点产业链的融合,分行业制定融合应用指南,加快5G工厂建设,并加强6G与工业融合的前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