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矫月 王镜茹
“双11”已经过去,快递业涨价消息却没有停。“我们这轮涨价只针对特价电商轻件及大客户低价件,个人散户寄件价格不变。”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快递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1公斤价格大概上浮2毛钱。
从浙江义乌率先设定1.2元单票底价,到广东跟进1.4元成本线要求,再到京津冀、华中地区集体跟涨……目前,多地陆续采取切实行动,已有22个省份上调快递价格。
在业界看来,这轮快递涨价潮是行业打破“低价依赖症”、重构价值逻辑的关键尝试。然而,低价红利一旦消退,新的考题又摆在面前:行业盈利模式该如何重塑?快递企业、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微妙的成本天平又将向何处倾斜?
打破低价困局
本轮快递涨价潮始于快递重镇浙江省义乌市。今年7月份,义乌市邮政管理局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将快递单票价格下限上调0.1元,底价升至1.2元。随后,广东省快递底价整体上调0.4元/票,均价涨至1.4元以上。9月份,上海5家加盟制快递企业同步宣布收件价格上调,涨幅在每单0.2元至0.4元之间。
截至目前,“三通一达”、极兔速递环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兔”)等加盟制快递企业均已在核心区域完成调价,电商客户1公斤内单票价格上涨0.3元至0.5元。
“此次调价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导向推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快递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监管部门多次召开反内卷会议,推动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纠正无底线‘价格战’。”快递物流专家、贯铄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CEO赵小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涨价背后,是快递行业长达数年“以价换量”的困局。华东地区某加盟网点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几年快递越做越难,单票利润被压得太低,扣除人工、运输和场地租金等成本后,几乎无利可图。部分网点因亏损关停,快递员流失率也在上升。”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单票平均价格降至7.52元,同比下降7.7%,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极兔等头部企业票均收入降幅更是达到双位数。
在义乌等电商重镇,甚至还一度出现“8毛发全国”的极端低价。这一价格不仅覆盖不了面单、运输、人工成本,更遑论设备折旧与风险准备金。
“价格战”的持续,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拖累了服务质量。近年来,快递行业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暴力分拣、投递延误、快件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对行业生态底线的守护愈发坚定。7月份,国家邮政局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市场制度规则,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行业力量。
由此可见,本轮调价并非简单的“涨价联盟”,而是以政策为锚,确立成本底线,让企业有底气拒绝“赔本赚吆喝”,推动行业走出“价格战”。
产业链利益重构
快递涨价也引发了产业链的利益重构。随着电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三方博弈日趋激烈,如何在成本分摊中取得平衡,成为决定这场反内卷行动能否持续的关键。
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杨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长期依赖低价快递的电商需要时间调整运营逻辑;另一方面,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总部与末端网点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面对大客户,一些加盟网点为保住业务量,可能会在执行涨价政策时打折扣。”
对依赖“9.9元包邮”的线上中小店铺而言,压力尤为突出。为维持销量,其商品提价较难,多数商家只能选择与网点博弈或内部消化成本。“本来利润就薄,快递费一涨,利润可能就没了。”一位网店店主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现在我们只能提高包邮门槛、减少满减活动,并逐步把重心转向利润更高的产品。”
“目前来看,消费者感受不明显,但随着快递价格调整持续推进,影响会逐步显现。”赵小敏说。
面对快递涨价,为确保网店利润,电商平台正逐步承担起“平衡成本”、维护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角色。今年5月份,抖音电商学习中心发布《抖音电商运费险优惠措施》,宣布从6月6日起,抖音电商针对商家运费险推出系列降本措施,符合条件的商家或达人的运费险成本将在日常价基础上降低5%至30%不等。
在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看来,这种“平台补一点、商家担一点、消费者付一点”的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链成本传导压力。下一步,要想实现快递行业的长期反内卷,电商平台、商家、快递企业与消费者仍需多方协同,推动全链条健康发展。
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
快递行业的价格体系正从无序竞争走向理性修复。当下,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资本投入也随之转向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取代以往的价格补贴模式。
作为行业龙头,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力推进无人化物流布局。今年10月份,该公司宣布,未来5年要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场景。
除硬件投入外,快递企业也在软件层面持续发力。今年“双11”期间,圆通速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速递”)自主研发的“智能路由”迎来首次大规模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路由规划任务。项目负责人马颖巍介绍,以“上海—合肥”线路为例,系统计算后建议将运输方案从“2辆9.6米货车、1辆13.5米货车”调整为“2辆17.5米货车”,每月可节省数十万元成本。
在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快递企业经营模式正被重塑,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9月份,圆通速递单票收入达到2.21元,同比增长1.09%,为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单票收入同比增长4.95%,在“通达系”中居首。
“真正的反内卷,需要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分层、生态协同,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赵小敏表示,随着快递涨价在全国范围内落地,2026年或进入第二阶段,即在政府引导下,企业主动转型,加码科技投入提升服务能力,并对末端利益进行重新分配。
目前,已有头部企业将服务质量、客户体验确立为竞争关键。比如,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同城”)通过探索多元化业务,将“高质量履约”打造成可溢价、可复制的盈利模式。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依托AI调度、数据智能和全场景履约体系,在提升配送效率与服务稳定性的同时,持续深耕商超、美妆等场景,并与抖音、阿里、小米等生态伙伴协同,助力商家降本增效、拓展增量。”
此外,快递企业也在生鲜冷链、跨境小包等细分领域发力,赚取“专业溢价”,并依托既有网络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来分散单一快递业务的盈利波动风险。
不过,赵小敏也提醒,快递业在“拼服务”的新战场上,须建立清晰的服务标准与价格机制,避免“涨价不提质”引发客户流失与投诉量上升。
业内专家表示,展望未来,随着物流设施升级、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完善,以及低空物流、跨境物流等新机遇加速落地,快递业的“价值战”将进一步向细分领域深化。对整个快递行业而言,这场博弈的最终目标,不是“涨多少价”,而是能否彻底摆脱“低价依赖症”,构建起“商家成本可控、消费者体验升级、企业盈利可持续”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