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梦泽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双碳”战略实施的元年。此前,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这意味着,我国计划将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达成碳中和,而这无疑也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日前,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举办。论坛以“融合·创新·绿色”为主题,旨在洞察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厘清推动汽车产业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本次论坛上,作为汽车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五部委齐聚一堂,集体把脉车市动态,对于国内车市目前所处的境遇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五部委的主题演讲是极其重要的行业政策方向性讲话,释放了未来汽车政策的走向。“今年新能源发展喜人,由此也带来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的全面提速。这也表明了我国智能电动车在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地位和巨大产业责任。”
五部委释放未来汽车政策走向
整体平稳向好做好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接连受到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凭借强大的韧性,市场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汽车产销有望突破1600万辆,同比增长10%左右。
与此同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超过170万辆,同比增长两倍,市场渗透率超过10%,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占比达到20%;相关技术创新方面,快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并取得产业化突破。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要认识到,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加强分析研判认真研究应对。
他指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中国品牌汽车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双碳目标给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疫情的影响仍然存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问题凸显。
基于此,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集中在保障新能源汽车核心材料供应、融合创新、产业链安全、安全监管和高水平开放合作五大方向,解决当前汽车产业问题,助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如何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建议,要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优势,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
“下一步,将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等模式;同时要积极培育创新品牌,引导企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充分的地区和主体集聚,加快推进重组和落后产能退出,防止盲目投资的风险。”卢卫生表示。
当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走出一条以创新链发展带动产业链形成。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同样存在若干痛点需要高度关注。”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续超前表示,包括新能源汽车车规芯片的问题、电池低温充电慢、高温安全性差问题、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高的问题等等。围绕上述问题,科技部将坚持问题导向,从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等方面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汽车流通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汽车流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出行和运输方式有重要作用。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对此表示,我国在新车增量市场、二手车交易存量市场、报废车市场以及汽车后市场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商务部将继续着眼于汽车全生命周期。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表示,近年来在汽车行业大力支持下,生态环境部坚持油、路、车统筹,新老机动车并重,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据吴险峰介绍,通过出台政策,推进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十三五”期间提前淘汰车辆1400万辆,国5和国6车辆占比从2015年不足2%,提升到目前的45%左右。高排放老旧车辆淘汰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为内燃机发展打开巨大的空间。
“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变革
汽车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即将出台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交通,提出了汽车行业零碳转型目标,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国,发展高质量新能源汽车是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
然而,我国汽车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日益突出。这种挑战既来自本国汽车庞大的存量规模,也来自日益扩大的增量规模。据《证券日报》记者查阅显示,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2亿辆,位居世界第一。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5亿辆。由于“碳中和”在汽车行业的细则尚未出台,加上减碳成本和投入规模巨大,导致国内车企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整体布局方面仍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对此,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直言,“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因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体系没有建立,顶层设计、配额分配、技术支撑、能耗统计以及工作协调性等方面有待完善。”
尽管“双碳”目标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但更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对此,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表示,“通过推进‘双碳’目标,形成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将推动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在减少碳排放、支持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加快步伐,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进而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业内普遍认为,汽车行业贯彻“双碳”目标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要以汽车企业为主体,全产业链、全产业生态共同努力,打好协同战和系统战。
“实现‘双碳’目标,应保持必要的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的原则,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有条不紊地推进。”竺延风强调,“尽管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但应清醒认识到,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项兴初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汽车产业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指导车企更好地用实际行动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在研究将汽车产业纳入碳交易的范围时,要综合考虑二者在管理侧重方向、交易体系差异、价格差异以及体量差异,以及汽车产业碳排放管理边界的问题”。而据辛国斌透露,“(工信部)将组织行业机构编制发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编辑 崔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