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三大运营商年报透玄机:移动、宽带业务竞争白热化 热衷加码“云网大”

2018-03-31 06:23  来源:证券时报

    近日,在港交所上市的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披露2017年业绩,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中国移动依旧拔得头筹,分别以7405亿元和1143亿元大幅领先联通、电信;同时,中国移动依靠巨大的客户基数,4G用户净增1.14亿户,但从4G用户净增速度来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净增67%和49%,势头迅猛。

    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在通信服务收入或移动业务收入方面的增幅或多或少有所扩大。例如,中国移动通信服务收入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达到7.2%,为近6年新高;中国联通移动服务收入达到1564.4亿元,同比增长7.9%,高出行业平均2.2个百分点。

    不过,2018年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速降费。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就表示,今年公司移动业务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有走低的趋势。另一方面,运营商之间,以及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仍在加剧。在此情况下,加码新赛道、发展新业务也成为运营商的共同策略。

    通信服务业务竞争加剧

    4G用户数是现阶段电信运营商最看重的数据之一,去年,中国移动在这方面依然保持领先,净增1.14亿户,总数达到6.5亿;中国联通4G用户净增7033万户,总数达到1.75亿户;中国电信4G用户净增6017万户,总数达到1.82亿户。

    4G净增用户中,不少是由运营商原有2G、3G用户转化而来,然而相比4G用户的迅猛增长,运营商的移动用户净增数均在2000-4000万级别,在移动、联通、电信的4G渗透率已经达到73%、61.5%、72.8%的情况下,新增4G用户的获取似乎将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付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运营商2017年移动业务用户的净增级别不高,但实际上净增数已远超前两年,背后的原因在于第二卡槽兴起,流量副卡概念被认可,这为运营商发展新用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这一趋势还会延续。

    记者注意到,中国移动在年报中表示,将深化移动领先工程,保持移动市场份额和价值的绝对领先。付亮认为,中国移动在4G时代迅速建立起规模经济,电信、联通赶超的机会并不大,但可以预期的是,三家运营商在4G市场的份额比例会逐渐向移动业务市场的份额靠拢。

    在4G发展初期,中国移动的4G市场份额曾超过70%甚至80%,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很难再出现。记者粗略计算发现,截至去年底,移动、联通、电信在移动业务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2.4%,20%、17.6%,在4G市场的份额分别为64.5%,17.4%,18.1%,基本处在均衡状态。

    中国联通推出的以大王卡为代表的2I2C业务在去年依旧搅动着运营商移动业务市场的竞争格局,与此类似,中国电信也推出了不限流量的套餐;相比之下,中国移动在高流量甚至不限量套餐上的开发、推广力度明显不及联通、电信。

    但从ARPU值来讲,中国移动的优势依然明显,去年4GARPU达到66.4元;中国联通的移动出账用户ARPU达到48.0元,同比提升3.5%;中国电信未公布相关数据。

    “中国移动也不会轻易的放松移动业务,可能会采取一些激进的策略。”付亮说。但即使这样,三家运营商都面临着移动流量资费继续下调的考验,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年要继续下调30%。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虽然预计今年公司的流量资费下调幅度会在30%以上,但他也坦承移动业务的ARPU有走低的趋势。

    如果说中国联通的大王卡搅动了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市场,那么,中国移动的宽带捆绑销售策略则是影响宽带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2017年,中国移动净增家庭宽带客户3495万,占新增市场的75.6%,客户总数达1.09亿。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联通固网宽带新增用户130万户,达到7654万户,固网宽带接入收入为427.1亿元,同比下降2.6%;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达到1.34亿户,净增1041万户。有线宽带接入收入为人民币767.44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

    一位通信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降费要求对于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形成不小的压力,中国移动过去采取的低价宽带策略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降费引起的移动业务损失需要从宽带业务增收中得到弥补,因此可以预期中国移动的宽带价格将出现回升趋势。据了解,去年中国移动的宽带业务APRU为33.3元,与电信、联通相比明显偏低。

    付亮也认为,中国移动宽带价格会逐渐提高,“但是,在国家要求降费的背景下,宽带提价可能也并不容易。”在他看来,中国移动针对固网宽带的补贴将会逐渐减少的趋势更为确定。

    目前,三家电信运营商合计的宽带用户数已经接近3.5亿户,付亮认为,从全国范围来讲,宽带用户的新增空间都十分有限,面对宽带降费,联通、电信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宽带业务是联通、电信此前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至于如何应对这一形势,中国联通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的宽带策略将聚焦内容引领,目前正在和多家互联网视频企业谈判,除了IPTV广电内容以外,也希望将OTT内容纳入进来,同时,还会在家庭网关智能化以及智慧酒店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新业务崛起尚需时日

    面对传统通信服务业务的激烈竞争以及提速降费的要求,加码新赛道、发展新业务无疑是运营商以时间换空间的共同策略。在2017年报中,三家运营商均强调了新业务的进展情况。

    中国移动表示,新业务市场拓展成效明显,其中,物联网智能连接数净增1.26亿,规模达到2.29亿;和视频业务的收入增幅达到67.2%,手机支付业务和包交易额超过2.1万亿元,家庭数字化产品魔百和客户达5725万。

    中国联通一方面与阿里、腾讯等打造以沃云为品牌的公有云产品,另一方面与阿里通过钉钉应用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市场,同时还在规模化发展物联网业务。去年其ICT业务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11.0%;IDC及云计算业务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16.6%;物联网业务收入14.1亿元;大数据业务收入1.6亿元。

    中国电信的创新方向则是以云为引领,加大云网融合力度,聚焦政务、教育、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以新一代物联网为基础,着眼于车联网、智能穿戴、智能城市等垂直应用,推进物云融合。去年,中国电信的云和大数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70%,IDC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翼支付全年累计交易额近人民币1.6万亿元,同比增长53%。

    关于新业务,运营商的高层也多有表态,例如,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中国移动致力于面向2020年加速发展物联网业务的大连接战略,要实现2015底到2025年连接数量翻一番,达到17.5亿的连接规模。

    截至去年底,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连接数已达2.3亿,按计划今年还将增加1亿连接。李跃表示,虽然物联网业务现阶段的ARPU较低,但物联网连接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连接数的增长将带动流量的增长,以及物联网后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各种应用的推广,对公司贡献巨大。

    中国联通通过混改引入多家互联网领先企业作为战略股东,这也使其创新业务具有特殊优势,在此前的中国联通股东大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就表示,看重与互联网公司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机会,尤其是云业务以及新零售。他认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还需要一些时间磨合,比如新零售到底应如何定位。

    在云业务方面,王晓初也以与阿里的合作为例表示,阿里云过去在推进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有些人会质疑其威胁国家信息安全,但是当中国联通的云业务与阿里云在底层打通后,整合双方的技术、品牌,合作去推销,效果就比过去好多了。

    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此前也表态,将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智慧家庭、物联网等创新领域。

    谈到创新业务时,付亮向记者表示,三大运营商均将新业务作为重要方向,但现阶段新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小。“虽然视频、音乐、阅读等在内的个别业务的占比略高一点,但同样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所谓的新业务也可以做一下区分,视频、音乐等业务有别于运营商传统的通信服务业务,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算新,更为关键的新业务或许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

    对此,付亮认为,物联网、云计算目前仍处在市场培育的早期,虽然运营商数据显示,这部分业务的收入增幅比较大,但收入的绝对量依然较小,想要取得真正有影响力的收入增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部分新业务的参与者也不少,不仅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商也参与其中,运营商到底能分多大份额并不好说。”

    除此之外,5G无疑是当下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今年三大运营商的资本支出预算中,涉及5G的部分并不多,尚冰此前表示,中国移动今年资本开支中已经考虑到5G的规模试验的投入,并将在17个城市启动规模试验。

    王晓初此前表示,5G目前处于研发阶段,进展速度比过去快一些,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技术标准还在制定过程中;二是工信部仍在协调5G频段,频段分配也尚未确定;三是5G芯片有待进一步成熟。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运营商希望在正式部署5G时,单个5G基站的成本能够控制在4G基站成本的1.5倍以内;另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在5G部署阶段的总投资规模可能将达到万亿元级别。在5G投资规模巨大的背景下,2018年三大运营商的资本支出总体继续下降,这里面既有4G投入高峰期已过的因素,也不排除运营商为5G储备资源的考虑。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