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9月29日,上汽大众Pro家族2026款正式上市,不仅以“上市即交付”的姿态推动燃油车智能化进入2.0阶段,更通过“端到端高快NOA”等核心技术突破,打破行业对燃油车“不智能”的偏见。
在同日举行的技术发布会上,上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卓驭科技CEO沈劭劼等核心嘉宾接受《证券日报》等媒体采访,深度解读燃油车智能化的突破路径、技术逻辑与未来规划。

上汽大众Pro家族技术发布会媒体专访(刘钊/摄)
从“规则驱动”到“端到端”
七年打磨攻克燃油车智能化难点
“过去行业总说燃油车做智能化‘不可能’,但我们用七年时间证明,只要找对方向、耐住性子打磨,燃油车也能拥有比肩新能源的智能体验。”陶海龙在采访中直言,上汽大众与卓驭的合作始于七年前,核心目标就是破解燃油车智能化的底层难题。
此次Pro家族2026款搭载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最大突破在于从“基于规则的驾驶模式”升级为“端到端模式”。沈劭劼解释,端到端系统不需要依赖预设规则,而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类人脑思考”能力——800万像素惯导双目摄像头构建360°感知系统,结合双目增强OCC算法,静态障碍物监测精度提升30%,高速自动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场景的“丝滑度”显著优化。“即使人为干预调整路线,系统也不会退出,而是实时重新规划,这就是‘人机共驾’的核心价值。”
相较于新能源汽车,燃油车智能化面临三大独特挑战:无水冷系统导致的散热难题、传统电子电气(EE)架构的兼容性限制、振动环境下的硬件稳定性要求。沈劭劼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团队曾为传感器安装位置反复测试——油车是“大热机”,不同位置的热力学变化差异极大,最终通过风冷优化和结构调整,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解决了散热问题;而EE架构的突破,则依赖上汽大众与国际供应商的深度沟通,“从ECU控制协议到底盘协同,我们逐一打通壁垒,相当于‘绑着手脚学会了游泳’”。
重塑燃油车价值
2026年剑指新能源与燃油车“双领先”
“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燃油车市占率提升至近9%,稳居单一品牌第一;Pro家族三款车型贡献了总销量的10%,其中途观L Pro在系列销量中占比达25%。”傅强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用数据印证了市场认可度,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上汽大众构建的“燃油车黄金价值三角”——智能表现、大厂品质与机械素质。
在成本控制上,上汽大众通过“规模效应+技术路线优化”,将原本30万元级纯电车型的高阶辅助驾驶,下放到15万元-25万元燃油车区间。傅强表示,一方面依托燃油车现有市场规模摊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选择“视觉为主+毫米波雷达辅助”的方案,避免激光雷达带来的成本激增,“顶配车型免费送高快NOA,选装仅需5000元,就是要让科技普惠落地”。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老车主升级”与“未来技术规划”,傅强坦言,1.0系统用户暂无法升级2.0,“因涉及硬件迭代,但2.0系统已预留后续升级空间”;而在新能源领域,2026年上汽大众将投放8-9款涵盖纯电、混动的新车,均搭载L2++级辅助驾驶,“目前Pro家族智能表现暂时领先ID.系列,只是研发周期的阶段性现象,明年新能源产品将实现反超”。
陶海龙强调,上汽大众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当前燃油车仍占国内汽车销量55%以上,我们既要通过Pro家族持续提升燃油车智能化水平,也要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补位,最终实现‘油电双领先’。”他表示。据悉,朗逸Pro将于11月份上市,而L3级辅助驾驶硬件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只要法规允许,我们随时能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L3产品”。
从打破“燃油车不智能”的偏见,到构建“油电同智”的新生态,上汽大众Pro家族2026款的上市,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升级,更标志着燃油车智能化进入“从可用到好用”的新阶段。
正如傅强所言:“未来选择燃油车的标准,将不再只是发动机和底盘,‘智能表现’会成为核心考量,而这正是我们要建立的新优势。”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