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艺融
今年以来,港股公司回购动作频频。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记者发稿,年内共有247家港股公司累计回购股份67.69亿股,合计回购金额约1544.15亿港元。11月份以来,有90家港股公司回购约83.33亿港元。
从行业分布看,港股公司回购集中在金融、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医疗保健、能源等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回购公司数量突出,医疗保健行业在回购金额与数量方面亮眼。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上市公司回购动作频频,向市场释放出企业对未来前景的信心,有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在港股市场,上市公司回购行为受到香港交易所严格监管,公司须及时披露回购计划、执行进度及用途,因而上市公司持续、有纪律的回购也会被投资者视为公司治理健康、现金流充裕的积极信号。
大型蓝筹企业领衔
2025年港股市场回购活动中,行业龙头公司领衔,一年多次大额回购,释放出对股价低估的明确信心信号。截至11月25日,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和友邦保险的回购金额居前,分别为641.43亿港元、302.57亿港元和176.93亿港元。
进一步看,有14家大型企业年内回购金额均超10亿港元,累计回购金额为1364.53亿港元。61家港股公司年内回购金额均超过1亿港元。
大型企业回购多集中于信息技术、金融、工业三大板块,这些行业内的公司具备高现金流、强盈利能力和清晰的AI转型路径,为持续回购提供坚实基础。
港股市场互联网企业2025年三季度经营情况亮眼。例如,小米集团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增长主要受益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交付量大幅提升,腾讯控股、快手则受益于广告、金融科技及AI驱动的商业化效率提升。
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等机构依托全球资产配置优势,在低利率环境下更倾向以回购替代部分分红,提升资本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股市场波动之际,上市公司频频出手,积极进行股份回购。Wind资讯数据显示,11月18日至24日期间,日均回购公司数量均在40家以上,单家公司日均回购金额在2000万港元水平。其中,11月21日当天发起回购的公司数量为55家,单家公司日均回购金额超2500万港元。对比来看,11月份上旬港股公司日均回购金额仅百万港元。
例如,小米集团于11月20日至21日连续两日回购合计2150万股H股,耗资超8亿港元;11月24日,小米集团公告称,小米创始人、董事长、CEO兼控股股东雷军当日自公开市场通过由其全资拥有的Team Guide Limited购入260万股本公司B类普通股,均价为每股约38.58港元,持股比例微增0.01个百分点至23.26%。按此计算,雷军此次花费超1亿港元。
除了大型企业,中小市值公司亦积极参与回购。例如,微泰医疗年内回购金额约364.15万港元。
2024年6月份,港交所正式实施新的库存股机制,推动更多港股公司加入回购队伍。以医疗健康行业为例,除了千亿元市值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市值公司也积极发起回购,回购金额在百万元、千万元级别。
有望迎新一轮估值修复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经济前景改善以及估值优势等因素叠加。
香港股票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港股整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2864亿港元的历季新高,其中,9月份的日均成交金额首次突破3000亿港元关口。
对于港股如何演绎,国泰海通海外策略研报提到,结构上,AI驱动下科技仍是行情主线。随着AI产业周期向上趋势进一步确认,四季度港股科技龙头有望重拾相对优势。
展望未来,德邦基金基金经理施俊峰表示,看好港股市场呈现的双主线机会。一是高股息资产,在利率下行与岁末配置需求推动下,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利差维持在约4%的高位,具备绝对收益吸引力;二是科技成长板块,尤其AI相关企业,在内卷趋缓、海外流动性改善及国产替代加速背景下,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修复。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科技与周期迎来阶段性再平衡,2025年三季报显示科技与反内卷周期同步发力,基本面共振强化。
银河证券研报认为,港股估值修复、AI商业化落地加速、政策支持互联网企业内容升级及全球资本再配置,可重点布局港股互联网龙头、AI应用标的及内容制作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