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丽
11月21日,在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的舞台上,一场象征着中国开源生态成熟蜕变的“毕业典礼”正在举行。大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和秘书长助理李博为开源鸿蒙项目群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章晓峰、开源欧拉委员会主席熊伟颁发纪念杯和证书。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正式成为中国首批“毕业”的开源项目,完成了从技术孵化到生态成熟的征程。
“不同于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学校,开源项目的‘毕业’其实是项目在技术迭代、社区治理和生态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李博表示,“这意味着这些项目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为全球开发者和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大会透露的一组数据更印证了中国开源生态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活跃开源项目已突破300万个,活跃开源开发者达227万人,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多元的开源人才队伍。
章晓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开源项目的“毕业”,向业界展示了中国开源生态正加速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跃升”。
两项目正式“毕业”
“毕业”是开源项目孵化运营中的关键节点,不仅标志着开源项目已通过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TOC)的严格评审,达到了成熟稳定的标准,更是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治理和生态等方面高度发展的体现。毕业项目不仅具备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为全球开发者和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对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毕业项目仍是基金会生态的重要组成。
回顾两大项目的成长轨迹,开源鸿蒙自2020年9月份贡献到基金会后,其大版本已迭代10次,技术体系日趋完善。项目发展至今已累积超9700名核心代码贡献者,产出超过1.3亿行代码,构建了极具活力的开放终端生态。此外,开源鸿蒙社区现已有500多家合作伙伴,累计1400多款产品通过社区兼容性测评,应用覆盖金融、超高清、航天、教育等多个关键行业,成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根社区。
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运营孵化下,开源欧拉社区也在蓬勃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开源欧拉社区成员单位超2100家,全球贡献者突破2.3万人,用户数超550万,在互联网、通信、能源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中国行业数智化的首选操作系统之一。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韩举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它们的“毕业”不仅象征着项目自身在代码质量、社区活跃度、生态规模上达到了成熟标准,更代表中国基础软件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分析当前开源生态的战略意义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中国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在硬件领域,以RISC-V为代表的开源架构正在快速崛起,2025年全球市场渗透率已达25%。他表示:“这种开源模式将继续推动我国在AI算力、芯片架构和产业生态上的协同创新,为全球数字技术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开源打开新蓝海
随着开源鸿蒙、开源欧拉的成功“毕业”,整个开源生态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扩容升级。此次大会现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与“五岳纪元”量子计算操作系统、TOMs、M-Robots等大模型、项目代表签约。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操作系统、物联网等多个关键技术方向。此举既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完善孵化体系、吸纳优质项目的重要举措,更标志着基金会在AI等领域的开源生态布局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在开源项目的牵引下,产业链集群加速崛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宣布,北京亦庄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已汇聚超10万家经营主体,形成六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经开区高度重视开源生态,构建“国家级开源组织+龙头企业”格局,实施“开源聚力行动”,通过“科创十条”“AI二十条”“人才十条”等专项政策,系统性支持开源项目和企业发展;建设国内首个AI开源社区“模力方舟”,已上线超1.6万个开源模型、超1万项数据集,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源创新高地。
开源生态的繁荣发展吸引了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诚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上市公司的深度参与。
在韩举科看来,上市公司在开源生态中的布局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技术投入更加聚焦基础软件领域,特别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环节;二是生态建设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推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协作模式;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推动开源技术快速落地转化。
他表示,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的“毕业”,不仅是中国开源生态发展的里程碑重要节点,更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227万活跃开源开发者的集体发力以及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的深度参与,中国正在全球开源创新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构建自主可控创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