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
在11月21日举行的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宣布旗下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成为首批毕业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开源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将为行业创新突破与技术迭代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开源项目的“毕业”,并非意味着其将脱离基金会生态,而是标志着其技术体系、社区治理和产业适配能力已达到高度成熟。以开源鸿蒙为例,截至目前,其大版本已迭代10次;拥有9700名核心贡献者;覆盖金融、工业、医疗等行业的1400余款产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底层技术架构和跨行业解决方案能力。开源欧拉同样以2.3万名贡献者、累计服务用户超过550万,证明其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开源社区治理模式的成熟演进。通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平台,我国正在构建项目孵化、资源整合与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这一优势在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开源鸿蒙社区汇聚全球企业与开发者群体协同发力,推动技术在多个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开源欧拉凝聚开发者力量为AI算力集群等前沿应用提供支撑。
笔者认为,要让更多开源项目顺利“毕业”,构建更加繁荣的开源生态,产业链各方需要从三个维度重点发力。
第一,构建育苗—造林—成荫阶梯培育体系。开源生态建设要遵循项目成长规律,建议基金会联合产业链建立分阶段、差异化的扶持机制。对于初创项目,要提供技术孵化、社区运营等基础支持;对于成长项目,要帮助其拓展应用场景、完善治理结构;对于毕业项目,则要重点支持其产业规模化落地和国际化发展,形成“培育一个、成熟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二,打造开源人才“金字塔”,夯实创新发展根基。目前,开源人才缺口较大,产业链各方既要通过开源通识教育扩大人才基础,也要通过专业认证培养骨干力量,更要通过激励机制培育顶尖贡献者。建议将开源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开源创新基金,让优秀贡献者既能获得行业认可,又能得到实质回报,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生态。
第三,建设国际开源朋友圈,推动技术成果全球共享。在积极融入全球开源体系的同时,各方要主动将中国的产业实践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动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通过建立国际开源合作基金、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等方式,让中国开源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成为全球数字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开源项目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生态价值放大的新起点。如今,多个逐步成熟的开源项目从“技术产品”成长为“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展现出开源生态的商业化潜力。中国开源生态的使命也已升级,其不仅要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更要成为数字文明共治的建设者。在产业链坚定共创之下,“毕业项目”将持续涌现,如星辰闪耀,在开放原子的星空下,点亮中国数字时代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