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证券要闻 > 正文

沪市实体公司研发强度连续3年增长 高研发“头部梯队”现积极变化

2022-05-12 12:26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吴晓璐

    在压力和竞争中,龙头公司显示出了对创新的坚守。

    数据显示,2021年沪市实体公司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7006亿元,同比增长26%,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与营收比)连续3年保持正向增长。沪市一批蓝筹公司已同时转身为“高研发投入”的群体,呈现了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保持研发强度成为“长期坚持”、研发队伍不断壮大、高研发对主业支撑更明显等。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业绩压力,蓝筹公司的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更显韧劲。

    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研发强度“强者恒强”

    沪市一批研发“头部梯队”初步成型。数据显示,沪市主板有107家实体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而中国建筑、上汽集团、中国移动等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研发强度方面,8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推动国产替代不断提速,传统产业工艺革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推进。

    上述“头部梯队”不仅规模初具,比较其近年数据,也呈现了积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研发强度呈现“强者愈强”的特点。

    数据显示,上述107家公司中,超过八成的(87家)公司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加大,且这八成公司中其中将近六成公司(51家)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走高。这批公司的2021年平均研发强度由2019年上升了1.76个百分点(3.87%至5.63%)。典型如汇顶科技、三六零,恒瑞医药三家公司的研发强度跨上了“10”到“20”甚至“30”的台阶,由2019年的16.7%、19.7%、16.7%跃升为34.7%、28.7%、23.9%。

    另外,这种持续投入同“营收”表现逐步脱钩。数据显示,上述107家沪市蓝筹研发头部企业的整体研发增幅远超营收增速。上述107家公司中,其营收、研发同比增幅分别为22%、33%,研发增幅远超营收增速。而如果选择研发力度更大的群体:42家研发费用增长超过30%的公司发现,这42家公司平均营收增长幅度为30%,但其研发费用的平均增幅达到64.5%,研发“步伐”远超营收增速。

    以无论是研发规模、研发强度还是研发人数都属于“头部”中的“头部”的上汽集团为例,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798.5亿元,同比增长5.1%,而公司研发费用达196.7亿元,同比增长46.8%——尽管面对国内车市下行、疫情、缺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严峻挑战,且上汽集团经营业绩一度承压,但在研发方面却持续加大投入,瞄准“新四化”创新转型方向。

    “公司着力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数字化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并打造智己、飞凡等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率先实现L4级Robotaxi在上海和苏州的开城运营以及洋山港L4级智能重卡全年4万标箱的年度运输任务。”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而海螺水泥虽然2021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并无增长,但其研发投入却增长了超过100%。事实上,近三年,海螺水泥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新产品开发等多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活动,研发投入不断攀升并创新高。2021年公司开展研发项目200余项,研发费用达到13.17亿元。

    “新鲜血液”不断壮大

    12家公司研发人员过万

    不断扩容的创新队伍则是这批研发实力“担当”的另一个积极变化。

    在上述107家研发投入上10亿实体公司中,有统计口径的公司合计研发人员接近52.2万人,而2019年这一数值为46.8万人。制造业、信息技术、建筑工程三大行业成为研发人员聚集“高地”,中国中车、上汽集团、中国铁建、海尔智家、电信“三巨头”等12家公司每家研发人员过万。

    正是创新人才成为了公司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推陈出新的核心力量。2021全年研发投入增长43.7%达到186亿元的中国移动拥有研发人员近1.4万人,成为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业界和快速提升数智化关键能力的“智库”。2021年,中国移动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牵头建设的5G创新联合体整体联动、高效运转,在云网融合、5G+北斗、车路协同等领域攻关任务实现阶段性突破。

    4月底刚刚对优秀科技项目及研发人员进行表彰的海尔智家,更是将创新人才视为“核心资产”。近年来,在“为用户研发”的创新基因激发下,海尔智家涌现了一批改变产业格局、行业趋势、用户体验的创新成果,而这背后关键是“人的作用”。近年,公司不断扩容的研发队伍,从2019年的1.67万到2020年的1.8万,到2021年一举突破2.2万,研发人员占比也由16.7%上升为21%。

    与之呼应的是,股权激励运用更为普遍。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全年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草案323单,同比大幅增长81%,覆盖激励对象10.8万人,同比增长44%。其中,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参与度提升14%。医药生物、化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技术创新引领型公司占比近四成。

    创新因子给主业“强支撑”

    传统蓝筹公司换新颜

    如果“功利”地从业绩结果上看,研发投入同业绩的正相关也愈发明显。上述107家研发费用超10亿元的实体公司2021年九成以上实现收入增长,七成以上实现利润增长,合计实现利润9754亿元。而研发投入超100亿元的公司中,除1家外均实现收入利润的增长,合计实现净利润4965亿元。同时,42家研发强度在30%以上的公司平均利润增幅超过60%,远超107家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

    事实上,当研发强度有保证,研发人才队伍得到充实,创新因子成了支撑主业、巩固核心优势的重要砝码,从而转化为对业绩的提振。例如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合计33.95亿元的中科曙光收获了出色的业绩表现。

    “在多年研发投入的带动下,公司业绩不断增长,近三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40%。”中科曙光称。

    一方面,高研发保证了技术优势,从而有力地支撑主业发展。中国建筑相关人士表示,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年度增速保持在30%左右,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在10%左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公司在高水平施工技术研发有效支撑了主业发展。“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建造技术持续研发,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使公司在高端房建、公共建筑领域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此外,研发投入不断加码,促进了公司各项创新成果持续增加,转化为研发成果的新产品、新技术创造了收入、增厚了业绩。恒力石化的将大笔研发投向了公司主要利润点——聚酯纤维板块的科研、新品开发和品质提升。2021年,公司研发支出将近10.2亿元,而聚酯纤维板块合计研发费用超过8.8亿元,而新产品、新技术帮助公司完成了海内外战略布局,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技术保障,持续为公司贡献利润。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案例正在揭示:那些看似传统的蓝筹公司其实早已发生了改变,越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越是显示出对创新的坚持,这种积极的变化让蓝筹公司的“老树焕新枝”变得令人期待。

(编辑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