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民生杂谈 > 正文

洪灾首先是天灾

2020-07-17 00:00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念念有余】

    面对灾难,只能尽可能做好防护,减少人力财力损失,在必要时用全社会的力量相互救助。

    余胜良

    最近洪水牵人心,受灾者财产和生命损失令人揪心。对洪水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不少人有不同的理解,高估和低估并存,展示了思维的多样性。

    将洪灾归因到政府抗洪不力或者水利投入缺失上,这是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以政府万能演绎一切,一旦有灾祸就认为政府不力。这是对大自然缺乏敬畏,对洪灾缺乏准确认知。自然界就是有这样的天灾,历史上人类就是要同这样的天灾对抗,做了很多工作照样无法防止。

    有些远古大洪水留下来的痕迹,现在还在起作用,对中国影响甚大的传说大禹治水,就是和洪灾的斗争史,留下了宜疏不宜堵的传世理念。那时候人类有什么能力去干涉大自然,有什么能力去向大自然索取无度?大自然才不管有没有人类,人类干了些什么,该下什么雨就下什么雨,该怎么发洪水就发洪水。历史上黄河躲淮河入海,人类又做错了什么?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充满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认为解放军还没上河堤,说明还没那么危险,就是洪水超过1998年,照样可以应对,主要是因为现在河坝修得更好,三峡大坝调节得好。三峡大坝的确可以调节上游来水,比如提前预测,在丰水期来临前泄洪,在枯水期蓄水。但这是针对上游来水,如果下游持续暴雨该怎么办?

    就是所有河道都修得很好,现在下游连续暴雨,导致洪水无法及时顺着长江往下流去,长江已成为悬河,只能排放上游来水,丧失了下游排水功能,下游只能泡在水里,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更重要的是,上游来水如果持续增加,有决口的风险,保护重要城市还要牺牲一些产值不高的乡村,这也是有些区域经常发洪水的原因,他们就是泄洪口,比如黄淮海泛滥区,以及长江下游的江西一代,往往是贫穷区域。

    人类在天灾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因为我们定居下来,因为河道两边更容易垦殖,为了减少财产损失需要干涉河流,希望更平稳,所以要兴建水利,这些水利设施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用,可以保护我们。

    人祸和天灾比起来比较细微,那就是和大江大河以及雨水争夺土地太过激烈。

    大自然为雨水安排了栖身之所,将洪水分解并储存下来,比如在上游一些村庄,会有很多池塘,这些池塘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人工挖成,下雨时雨水就会储存起来。现在这些池塘变成了宅基地和田地,有些排水的渠沟也被开垦为耕地,在河道里种了树,河道边建了房,都会引起排水不畅。这些储水的细胞,被一个个消灭了。

    有些区域湖泊密集分布,他们就像海绵体一样吸纳并储存多余的水分,这些湖泊被围起来开垦,以长江两岸为最,除了这些明显的湖泊,还有一些自然的低洼地,雨水多时就变成临时湖泊,雨水退去就露出地面,这些区域历史上是盐碱地,不利耕种,但是在战天斗地之下,这些区域被改造为田地,不会再去接纳雨水。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减少了雨水的栖息之地,有些是政府行为,有些是民间的自发行为。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眼光者会避开这些低洼之地,而选择安全地带,但是我们看到每年都有受灾人口,他们生活在低洼地带,宁可忍受灾难,是抛弃家园重新开始,还是忍受数十年一遇的灾难,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原地开始,这里有可以很快重启的生产和社会资源。

    面对这些灾难,只能尽可能做好防护,减少人力财力损失,在必要时用全社会的力量相互救助。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