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产业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产业” 青岛企业财务公司成为产融协同发展主力军

2025-07-31 23:41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无人桥吊以平均单机作业62.62自然箱/小时的“中国速度”刷新世界纪录;在海尔胶州多联机互联工厂里,机械臂正在完成中央空调AI“智造变身”;在海信国际中心展厅内,全球首款RGB-Miniled(三维控色液晶技术)电视折射出技术突破的光芒……这些实体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场景背后,都跃动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金融力量。作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正以独特的产融协同模式,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2025年盛夏,记者赴青岛实地调研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尔财务公司”)、海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财务公司”)及山东港口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港口财务公司”)等3家企业,发现他们虽分属不同领域,却展现出高度一致的方法论:在评估项目时,始终将产业成长的战略价值置于财务回报之上,做产业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产业的机构。

    助荒滩变身世界强港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顶层设计擘画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正在黄海之滨转化为生动实践。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无人桥吊如同钢铁巨人般精准舞动,自动导引车沿着预定轨迹有序穿梭,载满“中国制造”的万吨巨轮昂首远航。这幅科技感十足的场景背后,是一场持续十余年的产融协同“长跑”。

    时针回拨至2013年底,青岛港决定自主建设全新自动化码头时,面临技术上国内无先例可循、资金上外部融资渠道不畅的双重挑战。山东港口财务公司总经理王伟强对当时的“破冰之举”记忆犹新:“彼时国内自动化码头建设尚属空白,外部金融机构不仅贷款利率高企、授信周期漫长,更对项目前景存疑。关键时刻,公司迅速组建业务团队驻场调研,经过多轮审慎评估后,于2014年9月份发放了首笔用于新前湾迪拜环球码头工程的项目贷款,较外部金融机构提前至少1个月完成授信,为传统码头升级按下‘启动键’。”

    这份果敢决策,缘于财务公司生于产业、服务产业的独特基因。“建设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的必答题。”王伟强表示,这并非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助力中国港口实现智慧化跃迁的战略支点。

    “颇具象征意义的是,这‘第一锹土’既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收到的首笔资金支持,也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笔放款。”王伟强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十余年来,山东港口财务公司累计为该项目提供超20亿元融资支持,见证并参与了从首台桥吊安装到系统全面联调的全过程,金融服务与项目建设始终同频共振。

    如今,这片曾经的荒滩已蜕变为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今年5月份,无人桥吊以平均单机作业62.62自然箱/小时的装卸效率,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再次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港口的不凡实力。

    产融“协奏曲”也在集团内部持续深化拓展。2024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4400万标箱。这份亮眼答卷背后离不开山东港口财务公司累计超百亿元的资金支持。

    这些数字不仅是财务公司价值的体现,更是“向海图强”在港口领域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正如那些劈波斩浪的远洋巨轮,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荣光,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

    超前半步提供金融服务

    在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功能定位下,若将山东港口财务公司比作技术攻坚的“战略投资人”,那么海尔财务公司和海信财务公司则犹如产业链的“流动性管家”,在下游企业资金吃紧时快速施援。

    长期以来,产业链末梢企业因财务信息不完善等问题,外部金融机构服务频频遇阻。财务公司则凭借与产业系统的深度直连,构建起“产业数据—信用评估—资金投放”的闭环体系,将传统融资流程从按“天”计算提速至以“秒”为单位的极速响应。

    在海尔胶州多联机互联工厂会议室的大屏上,海尔财务公司总经理尚慎子指着一份特殊的“风控清单”介绍,“融e贷”通过对接集团产业系统,实时抓取下游经销商采购订单、回款周期、库存周转等关键经营数据,并将动态产业指标转化为信用评估依据,既实现了秒批秒贷、随借随还,又确保了“数据安全留存集团、金融服务直达末梢”。

    “外部金融机构授信看静态报表,财务公司决策凭产业‘脉动’。”尚慎子一语道破两者的本质差异。

    上述融资服务与经营需求的即时匹配成效显著。自2022年上线以来,“融e贷”已累计投放资金超20亿元,覆盖经销商2000余家。在破解经销商融资困境的同时,也有效拉动了海尔集团产品销售,形成“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良性互动。

    海信财务公司也有类似的产融协同实践。走进海信国际中心展厅,智慧生活、智慧能源等创新成果整齐陈列,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跃动着金融赋能产业的全力以赴。

    2024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并重点提及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这也正是海信财务公司始终深耕的方向。海信财务公司总经理吴大鹏表示:“公司通过优化信贷机制,持续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制造业。相比外部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更了解集团成员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能够基于产业数据动态调整授信策略,有效突破传统风控中‘看不清、算不准’的困局。”

    特别是针对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群体,即具有高技术门槛、轻资产运营特质但又缺乏抵押物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传统融资渠道往往难以满足其需求。据吴大鹏介绍,海信财务公司联合集团成员单位,通过票据保贴等方式为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高效融资通道,并显著降低其融资成本。

    产业需求迭代,金融服务必须超前半步。今年,海信财务公司进一步升级服务,为重点领域的1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家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不仅解决资金需求,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需求所指,金融服务所向”的描述精准勾勒出财务公司的价值坐标。正如上述3家财务公司部门负责人形成的共鸣:“更多时候,财务公司的价值不体现在锦上添花的繁华处,而在雪中送炭的紧要时。”

    回溯发展轨迹,从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的“第一锹土”,到海信集团的高端化转型,再到海尔集团生态转型的“关键一跃”,在每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都有财务公司的身影。

    上述只是财务公司金融实践的“青岛样本”,这类既是产业专家又是金融行家的机构正在发展壮大。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236家财务公司,行业表内资产总额为8.52万亿元。

    在调研尾声,尚慎子提示:“在产业发展的长周期里,财务公司的角色不是替代外部金融机构,而是补位协同。”或许,这就像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和弦,财务公司正以产业和声补位金融“主旋律”,共同奏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乐章。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