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林艳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
政策推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资本市场方面,其概念热度也在持续。9月22日,互动平台上,多家上市公司被询问是否应用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方面的布局等相关问题。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在互动平台上回复,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积极拓展富锂锰基材料的应用,与头部电芯企业、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其中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通过头部固态企业小试认证,目前有序推进中试验证。
商业化仍待时日
据了解,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有望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根据预测数据,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GWh,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亦有望持续扩大,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在近日召开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发布的《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白皮书(2025年)》显示,全球锂电产业已形成中国主导、多极协同的分布格局,不同区域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今年以来,至少在资本市场的层面,大家对于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致判断,这个核心判断就是接下来的3年至5年时间里,中国会成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国家,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包括产业链的完备性。”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在上述大会上表示。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特征,从电解质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卤化物。据了解,今年全固态电池发展将确定主攻路线,从主流大厂技术路线选择来看,硫化物电解质拥趸居多。不过,目前硫化物技术路线也存在着生产过程中产生易燃的硫化氢气体、制备难度较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可以看出,固态电池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还需要克服多项技术挑战,并实现成本效益。”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记者表示。面对这一现状,余丰慧表示,行业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同时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方法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AI技术的应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AI技术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加速材料发现、优化电池设计等方面。“借助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能够更快速地筛选出具有潜力的新型材料,缩短研发周期。同时,AI还可以通过分析大量实验数据,优化电池结构设计,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余丰慧表示。
上市企业推动产业发展
固态电池产业端不断催化,多家上市公司均对外公布了其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相关布局。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已成功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微纳米粒径可控调节、对湿度相对稳定的硫化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界面浸润性的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并已实现稳定制备,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同时,公司全固态正极材料采用超稳定快离子导体修饰工艺,在全固态电池体系中实现了超高容量、长循环寿命,已开始10吨级的批量出货。公司固态锂电相关产品已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多家固态电池客户。”此外,据了解,公司生产的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卡位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
9月19日,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从去年8月底召开固态电池发布会以来,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持续迭代优化,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由280Wh/kg提升至320Wh/kg,新一代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层自动适应活性材料体积的变化,不需要加压模组,固态电池性能更稳定。当前,该公司正在按计划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
9月18日,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开发,固态电池已在部分车型试装车及量产,并应用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此外,公司正加速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此外,据了解,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电芯厂,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整车厂均在布局固态电池,根据行业公开的进度预期,2027年是固态电池产业链验证的核心时间点。“目前,整体产业处于技术验证与规模化试产并行阶段,需通过持续工艺优化和成本管控实现商业化突破。”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