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下半年以来主流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量大增

2025-09-24 00:0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贾丽

    近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具身智能大模型、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通过人形机器人数据集CR认证……一系列动态似乎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规模化商用前夜。

    然而,人形机器人市场真实的订单情况、量产进度与明年预期究竟如何?《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获悉,下半年以来,主流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中国机器人CR教育培训标准委员会委员魏国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进入“示范应用驱动”与“技术攻坚”并行的关键阶段,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跨越成本、供应链与场景落地的多重门槛。

    迈向量产关键期

    历经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与初步终端验证,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需求日趋旺盛,直接体现在相关主流企业订单量的持续攀升及其下半年的可观预定量上。

    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宝”)创始人王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清宝下半年订单量出现了明显上涨。我们在8月份刚刚中标了华南地区的700万元订单,截至目前,全年累计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可以说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放大,尤其是在文旅、商用和测试类场景上。过去两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落地,主要以Demo验证和小规模交付为主,而今年随着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应用场景的跑通,市场对‘量产交付’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整个行业也正在逐步迈向量产关键期。”

    王磊透露,按照目前的签约与交付节奏,预计到2025年底,公司累计订单将会继续增长,全年销售目标有望翻倍,交付量在数百台以上,应用涵盖文旅、零售、陪伴以及汽车测试等多种场景。

    此外,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近期也陆续中标,并披露了订单量,主要流向汽车制造、物流分拣等示范工厂。比如,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联合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9月21日,有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与鸿海富士康科技集团投资的关联企业云智汇(深圳)高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智汇”)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全球市场推广的分工。

    据了解,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此前已进入富士康工厂实训。此次与云智汇签约,预计优必选很快将收到富士康的首批人形机器人订单。

    另外,智元创新机器人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下半年公司人形机器人订单量出现大幅上涨,行业迎来了量产的关键时期。”

    在已售人形机器人的流向上,工厂、物流等场景的B端领域,成为主力市场。预订方更关注定制化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负责人表示:“我们预订的人形机器人均要求适配重型机械巡检场景,通用型产品难以直接落地。”

    技术与成本是核心变量

    人形机器人正处在量产的关键阶段,其发展进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两大变量。

    ADI(亚德诺半导体)公司亚太区市场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具身智能技术链逐渐成熟,传感器、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成本年均下降15%,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试产创造条件。”例如,智元机器人通过CR认证的数据集,意味着其运动控制算法已满足工业环境标准,为批量交付打下基础。

    对于2026年的商业化前景,业内普遍持乐观态度。王磊预计,人形机器人将进入放量期。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养老、教育、零售等新场景加速落地;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对服务型机器人的意向订单持续增加。“我们会继续坚持‘落地即增长’的策略,让产品在真实场景中创造价值,同时通过量产降低成本,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在政策与市场共振下,行业前景广阔。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中国凭借AI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力和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有望在这一赛道占据核心地位。

    然而,要实现大规模量产,行业仍需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等方面持续突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健认为:“人形机器人若想进入家政、医疗等民用领域,需将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且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提升至千小时级,目前仍有差距。”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陈丹也表示,短期市场仍受制于单台人形机器人成本过高(普遍超过50万元)和场景适配性不足的挑战。

    纵观整个产业链,人形机器人价值分布高度不均衡,行业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总成本70%以上。这一结构决定了降本重点和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技术壁垒高的上游环节。

    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产业化,但路径并非一蹴而就。下半年的小幅订单增长与密集技术发布,标志着行业进入蓄力期。随着2025年行业成本进一步下探与场景不断拓宽,市场有望迎来首轮规模化爆发,而真正的产品“平民化”时代,仍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坚。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