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买了理财产品,老总先跑合适吗?

2021-09-14 04:52  来源:证券时报

    希望能以此次理财平台高管“先跑”为契机,对理财平台内部投资人的行为予以规范。

    蔡江伟

    近段时间,某头部地产企业旗下的金融理财平台出现兑付危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顶着“世界500强”光环,此番爆雷本已令人十分“意外”,更令人惊诧的是,该平台的执行董事兼总裁承认,曾在5月31日提前兑付了自己认购的理财产品,原因则是“家里有急事”。一边是众多的投资者本息兑付陷入困境,一边则是平台高管“先跑”,精准地避免了损失,引发舆论质疑也就顺理成章。

    A股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等特殊群体减持股份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比如,高管减持需要提前披露,且在任内减持不得超过所持有股份的25%,也不得在财报发布前后的窗口期等时段减持。在这样充分的信息披露前提下,投资者对于他们合理的减持行为,多数情况下,是非常理性地予以对待。但类似于财富管理平台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其运行逻辑和A股又有显著不同。首先,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理论上的受众是所有A股投资者;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来说要偏高一些,这使得其受众要较A股更窄。而且,A股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要充分得多,不仅要定期公布公司的经营、财务情况,对重要股东减持、重大合同签订、重要高管变动、重要涉诉事件等,也要及时披露;甚至在股价出现异常波动时,公司还得停牌核查、及时回复交易所的问询等。换而言之,投资者买的股票,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只是每家上市公司的质地不同,导致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有所差异而已。理财产品就要复杂得多,不同平台之间、同一平台的不同产品,其门槛、期限、收益高低、给付方式等都大相径庭。不仅如此,理财产品除了在募集时的产品推介外,其日常的运作情况、募投项目进展,甚至净值变动等,往往无可奉告,或语焉不详。投资者在认购理财产品时,所投资的其实是一种“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因为信息披露较少,财富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明显不对称。以一些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者在到期前,基本无法准确掌握该产品的实际风险和收益情况。当平台发生重大危机时,除了个别“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可以提前规避风险外,多数投资者只能选择“硬扛”。

    事实上,理财产品的刚兑信仰早已打破,相信大多数的投资者也清楚,任何一笔投资所产生的收益,都对应着同等的风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头部地产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大幅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也远高于同期其他品类的理财产品,甚至还高于该公司从金融机构融资所付出的成本。仅从常识判断,也应该知道这背后潜藏着怎样的风险,这样的高额收益也注定难以持续。早在几年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已告诫投资者,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据考证,此次爆雷的财富平台,其收益率已经符合郭主席所述“很危险”的标准。

    回到这次高管提前兑付的话题上,目前针对这类财富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对其高管人员的投资动向应进行准确、及时的披露。仅从目前的公开信息,也难以判断老总所说“家里有急事”是否确有其事。只要该高管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不能赎回的产品给赎回,那在现行的法理框架下,就只能对他在舆论上予以职业道德方面的质疑。但是,希望能以此次理财平台高管“先跑”为契机,对理财平台内部投资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同时,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