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引发行业关注。《办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此前,多家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贵金属交易领域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提示。
《办法》将贵金属和宝石全产业链纳入反洗钱监管,明确从业机构需对单笔人民币10万元及以上(含本数)或等值外币的现金交易提交大额交易报告,非现金交易若涉及特定情形也需报告;同时,对客户尽职调查的具体情形作出详细规定。
根据《办法》,上述所提及的从业机构,是指在我国境内依法从事贵金属(涵盖黄金、白银、铂金等及其铸币、条锭、制品等)和宝石现货交易的交易商。这些机构不仅要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还得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反洗钱调查。
与此前针对贵金属行业的反洗钱要求相比,《办法》将大额交易报告起点从5万元提升至10万元,并将大量贵金属、宝石经营门店纳入监管范围。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贵金属交易活跃度提升,宝石交易市场分化加剧,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上升,需强化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提出,出台针对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的反洗钱制度,是依法开展反洗钱监管的切实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反洗钱工作正逐渐从金融机构向特定非金融行业从业机构拓展。
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以风险为本,聚焦大额现金交易,通过行业自律与分级管理,平衡监管效能与成本,既是响应国际标准、落实国内法律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之举。下一步,应持续关注中小商户落实执行与跨境监管协作,以应对不断演变的洗钱和恐怖融资手法,将《办法》落实落好。
近期,多家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贵金属交易领域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提示。
比如,上海银行近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远离贵金属洗钱,增强反洗钱意识》,其中提及,贵金属交易存在交易金额大、现金交易比例高等特点,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洗钱和恐怖融资高风险领域。从事的业务或者提供的服务涉及贵金属现货交易的贵金属交易场所,以及在其场所内从事贵金属现货交易的贵金属交易商,应当充分了解并妥善处理所在领域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惠州农商行近期也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称,贵金属交易金额大、现金交易比例高,同时具有高价值、匿名性和流通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转移变现,易被洗钱团伙利用。
此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贵金属领域反洗钱宣传活动,并表示将加强对贵金属交易客户的身份识别、交易监测等工作,一旦发现可疑交易将及时报告监管部门。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当前洗钱犯罪手段呈现专业化、隐蔽化演变趋势。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持续出台行业细分领域监管新规,叠加银行与政策的协同防控机制,充分彰显了监管部门打击洗钱违法活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