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艺融
今年以来,中国资产表现亮眼,海外投资者密切关注中国市场新动向。围绕国际投资者的布局思路、中国市场开放进程及未来机遇等议题,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
房东明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已经“大面积开放”,现行外资机构准入机制已相对成熟和完整,约90%至95%的开放目标已经达成。下一步应重点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拓展互联互通标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房东明坦言:“比机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为市场提供可预期的宏观政策以及更多具有稳健增长基本面的上市公司,这是吸引投资者长期驻留并踊跃参与的根本动力。”
国际投资者投资力度增强
配置型投资者正积极布局
海外投资者在中国资产配置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房东明介绍,瑞银的客户主要为国际投资者,可分为交易型与配置型两大类。自去年九月份以来,交易型投资者反应迅速,积极参与市场,对市场流动性的贡献显著提升。
“相比之下,配置型投资者的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他们正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研投入,密切关注中国上市公司、政策动向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房东明表示,目前,这类投资者正积极赴内地调研上市公司。
从地域分布来看,投资者结构是否呈现新特点?房东明介绍,目前美国投资者在全球投资者中占比最高,其次是欧洲、亚太及中东地区。
房东明特别提到,今年第四季度是市场调研最为繁忙的季度之一,中东主权基金多次组织团队来华考察,显示出中长期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
从实践来看,外资机构加快对A股公司的调研。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记者发稿,年内累计770家外资机构发起8406次调研,涉及通信、医药生物、半导体、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外资机构加大对中国市场调研和配置的动因是什么?房东明表示,全球投资者日益重视分散化投资,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资本市场,其政策面、基本面及企业增长动能均具备较强吸引力。
房东明提到,随着外资机构对中国上市公司调研与沟通的深入,期待2026年成为配置型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的大年。
高成长赛道获青睐
企业全球竞争力愈发重要
对于海外投资者具体赛道的偏好,房东明介绍,国际投资者的关注范围较为广泛。一方面,他们青睐流动性好、市值较大、估值具吸引力的大盘蓝筹股;另一方面,他们也高度关注成长型赛道,如科技、AI产业链、创新药及新消费等领域,这些领域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者的目光。
谈及成长赛道企业的吸引力,房东明认为,投资吸引力往往与特定事件和时点密切相关。他举例称,今年1月份的DeepSeekMoment显著提升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认可。在此背景下,中外投资者对中国硬科技和软科技赛道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此外,传统企业也在积极拥抱AI与新技术,推动相关公司在短期内获得基本面支撑。
在房东明看来,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公司基本面、行业政策的积极性与可预期性,以及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那些具备长期规划、能与国际投资者有效沟通的龙头企业更受青睐。“海外投资者在关注一家企业时,不仅会审视其短期业绩,更高度关注其长期发展战略。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举办‘投资者日’等活动,持续地与海外投资者沟通公司的长期规划,赢得他们的理解与信任。”房东明解释。
在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下,新消费、创新药等全球化能力强的企业愈发受到国际投资者关注。房东明提到,新消费企业的商业模式易被复制,需通过持续的产品或模式创新保持竞争力。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出海企业应更重视人才储备,既要派遣母公司核心团队,也要积极吸纳本地人才。此外,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至关重要,以实现业务拓展的可持续性。
展望2026年,中国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房东明表示,2025年四季度市场可能存在一定波动性。但他认为,投资者普遍期待行业轮动,比如一些高股息、传统消费和金融板块接力上涨,从而提升整体资产的估值。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依然保持信心,市场波动反而可能被视为更好的入场时机。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