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悦
行走在福建省福清市北江滨路清昌大道上,崭新、宽阔的道路两侧林立的住宅与周边相继建成的公共和商业设施,共同构成了福清市龙江北岸城市天际线的剪影。
龙江北岸是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脚下平整的柏油马路是由龙江河滩及旧河道改造治理而来。对于一线信贷业务人员而言,绿色可持续并不是一个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同眼前清绿的龙江水一样,可见、可触、可感。
当“双碳”目标描摹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金融机构正以“绿色”活水无声浸润千企万户。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跟随兴业银行,探访福建省福清、莆田,浙江省湖州等多个城市,在穿城而过的河流间、在生产可再生材料的厂房里、在风景秀美的生态度假地,探寻绿色金融“血液”在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的脉搏中涌动,推动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服务剪影。
助力生态价值释放
让“卖石头”变成“卖风景”
站在清昌大道旁,眼前的龙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踩着工业化的时代浪潮,龙江沿岸高楼、厂区平地而起,生态压力也一并到来。水质遭受污染、防洪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渐渐凸显。
为改善龙江流域生态环境,2021年以来,福清市启动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涵盖堤路结合、防洪排涝、水质提升、生态修复等多个重要子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需要来自银行的长期资金支持。
“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额11亿元。其中除了20%的自有资金,剩下80%的融资额均来自银行贷款。”项目建设方福建融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融慧”)总经理谢鸿滨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融资期限长、贷款金额大、审批周期长,是这类生态环保项目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副行长唐睿对记者坦言。
面对上述情况,兴业银行福州分行为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工程3个子项目设计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贷款审批32亿元,贷款期限拉长至17年,并为项目建设方提供绿色贷款优惠利率。
在唐睿看来,针对生态环保类项目,既要看即期收益,也要长远考量项目的未来收益。“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周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新建的公共设施运营收入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共同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浙江安吉余村建设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余村集团”)董事长张寅同样深谙生态资源与产业价值之间的转换密码。“余村从以往的矿山资源依赖、环境污染严重到如今成为安吉文旅产业的一张绿色名片,金融支持非常重要。”张寅向记者感慨道。
在张寅看来,余村集团整合全村范围内的资产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通过“抱团取暖”极大提升了撬动金融资源的效率,推动余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
余村集团开展的安吉县竹博园余村两山5A级景区创建工程项目,对余村在内的多个景区进行改造提升。项目获得总金额10亿元的银团贷款,其中兴业银行参团金额5亿元,贷款期限18年,为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蜕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撑。
点“绿”成“金”,眼下余村的生态价值不断释放转化为经济价值,并反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2024年,余村接待旅客122万人次。“目前余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8万元,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全村经济收入已达上千万元。”张寅表示。
优化信贷机制
让“绿”进阶“可持续”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场耐力马拉松。金融机构一方面为城市、产业向“绿”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思考如何发挥金融之力,使绿色转型变得可持续。
反映到银行业务,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将项目未来产生的生态价值量化并纳入到眼下的信贷业务决策中,引导产业向“绿”纵深发展。
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不少银行创新贷款定价挂钩机制,引入动态的、与可持续绩效挂钩的指标,以浮动利率的形式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向纵深发展。这有别于传统信贷项目中,银行基于相对静态的企业信用评级、抵押物价值等因素,对贷款利率进行“一次性”定价。
在全国纺织业重要基地福建莆田,枫亭镇兴隆路上的赛隆绿色纤维产业园车间内,从全国各地回收来的废弃矿泉水瓶经过分拣、破碎、清洗、熔融、纺丝等一系列工序,“变身”为可再生绿色纤维,并被用作鞋服生产的原材料。
这是福建赛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赛隆”)“年产5万吨绿色纤维技改项目”生产流水线运作的景象。兴业银行莆田分行为该项目提供了10年期的长期贷款。为鼓励企业深化绿色转型发展,该行创新设置贷款挂钩机制,即当上述项目的资源循环效能达到更高成效时,将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银行和企业会根据项目投产达产的情况,共同约定节省碳排放量的指标,如果达标可以适度调整贷款利率。由此形成引导企业深化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机制。”兴业银行莆田分行副行长蓝进伟告诉记者。
在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陈亚芹看来,创新设置贷款挂钩机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利进一步激发企业向绿色转型的动力,同时有助于银行跟踪企业在具体绿色指标方面的落地情况,提升风险管理效果。
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升级改造项目中,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同样设计贷款挂钩机制,即将项目存续期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评价指标挂钩。气候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来自第三方浙江湖州市气象局出具的绿色金融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评分。
湖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副处长郯俊岭向记者解释,比如项目中的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在评分机制框架下可以视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因而给予相应的赋分。
当借款人通过一系列提升改造措施,将莫干山景区建成为气候生态比较友好及非常友好型项目时,可以享受贷款存续期利率优惠。
“贷款利率挂钩绿色可持续评价指标的核心在于通过‘激励—约束’并举,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发展目标持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可持续绩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可持续绩效与企业融资成本直接挂钩,促使企业将环保和绿色发展纳入生产经营决策。长远来看,这种创新机制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挂钩气候生态评价指标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共计6.88亿元,平均利率优惠23个基点。”郯俊岭补充道。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前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完善风控,将金融力量引向绿色产业链、绿色项目和绿色技术,在宏观上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该行近年来不断优化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产品服务、政策制度、人才队伍、系统生态等体系,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9月末,按中国人民银行口径统计,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超1.1万亿元,近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
受访专家表示,未来金融机构还需要在战略、产品、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多维度提升自身能力,推动业务发展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循环。
“在战略层面,金融机构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将其与业务增长指标和绩效考核挂钩。”杜阳表示。
曾刚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是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与绿色绩效挂钩的信贷、债券、投资等产品,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二是建立健全绿色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开发具备前瞻性和专业化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价工具,将绿色效益和环境成本纳入信贷决策过程。三是强化与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合作,推动环境绩效量化和监测。四是积极争取政策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