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笑寒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最新保费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人身险公司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以下简称“保费收入”)达5784亿元,同比增长0.5%;财产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8.9%。两类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合计为7599亿元,同比增长2.4%。
健康险仍具有长期增长潜力
今年前8个月,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2.4%,增速有所放缓。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消费者倾向于削减保险等非刚性支出;二是健康险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老年人和带病人群等有需求的群体难以买到合适的产品,抑制了保费增速;三是惠民保对商业健康险形成冲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道,健康险增速放缓受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和外部竞争影响。重疾险作为昔日健康险市场的主力产品,近年来其市场趋近饱和,新单连续数年负增长。另外,利率下行导致的健康险产品涨价也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数据还显示,前8个月,财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相比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高出8.4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差异的原因,李文中表示,财险公司健康险以短期业务为主,产品更多样、创新更灵活;而人身险公司则以长期重疾险为主,产品创新难度大。此外,财险公司健康险件均保费低,对经济和股市波动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财险公司的这些优势都有利于保持保费高增速。
龙格进一步分析,增速分化源于产品类型和经营策略的差异,这一趋势可能延续。财险公司可通过与医院合作、第三方平台等场景化分销快速扩大规模,而人身险公司定价更为谨慎。
尽管短期增速放缓,但多位专家仍看好健康险长期发展潜力。李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健康保障意识的增强,将持续支撑健康险需求。龙格也表示,政策鼓励商业健康险参与构建多元支付体系,为创新药械提供保障,未来在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仍有广阔空间。
多元支付机构助力健康险发展
随着“医药险”(医疗、医药和保险)融合生态逐步深化,多元支付平台在提升健康险服务效率与价值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期,多元支付机构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赴港上市进程,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多元支付平台是如何运作的?以镁信健康推出的一码直付平台为例,该平台作为连接患者、医药和保险的枢纽方,打造了一站式的商保支付和服务体验:在支付端,探索先医后付、特药直付、多元支付方案组合支付等创新模式;在服务端,搭建集理赔审核、药品供应、输注服务、问药问保险等全链路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该平台探索AI(人工智能)在理赔支付、药品服务、患者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产业协同。
作为连接医疗、医药和保险三方的重要平台,部分多元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出“医药险”生态的持续完善,商业健康险与医疗健康产业正走向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随着平台服务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提升,其本身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基础。从行业视角看,多元支付平台所连接的医药企业与保险机构通常具备较高估值体量,而作为串联两类产业、承载高频服务和交易职能的平台,多元支付平台在服务数亿级别保单、处理海量医疗健康数据的过程中,亦需构建扎实的系统能力与网络效应,这也为其长期发展提供了支撑。
镁信健康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商业健康险的创新需要聚焦三大关键任务:拓展保障范围、实现服务升级和推动创新普惠,从而更高效地惠及广泛人群,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品质,确保创新药械的可及与可支付。随着支付生态持续完善,创新药械的支付结构也将向着更均衡、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多元支付平台的发展,有利于保险业和医药产业良性发展。李文中表示,多元支付平台通过开发特药险等产品,将临床急需而医保未覆盖的创新药械纳入保障,填补空白,提升患者支付能力。平台推动门诊、住院、药房等多场景直付,简化理赔流程,改善就医体验。通过连接药企、医院和险企,平台构建医药险生态,积累的数据有助于保险公司精准定价和风控,推动行业向“事前防范、事中干预”转型。
龙格也认为,多元支付平台通过整合医药企业、保险公司和患者资源,在优化支付流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提供“一码直付”、药品分期等灵活方案,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助力商业健康险覆盖院外特药、创新医疗器械等,填补了基本医保的保障空白。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参与创新药支付,也为这类平台提供了发展机遇。此类平台正逐渐成为连接各方、提升创新药可及性的重要纽带。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