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保险 > 正文

统筹不是保险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擦亮眼

2023-12-12 00:1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冷翠华

    以统筹名义开展保险业务的现象仍然存在。12月8日,众安保险官微发布声明称,接到消费者投诉及咨询,其收到业务人员“众安平安联合车险”报价单,推销车险,后发现收款公司及其产品存在异常。经了解,这是有相关人员及公司涉嫌冒充保险公司欺骗用户,误导消费者购买“交通安全统筹”等产品,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保险公司产品,实际上并未获得保险保障。

    实际上,以统筹公司等名义开展保险业务的现象由来已久,保险业各方也曾多次发布风险提示,但以统筹代替保险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需要认识到,统筹不是保险,要擦亮眼睛,在正规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风险减量工作,积极承保相关车辆,让车主投保有门。

    打擦边球开展业务

    部分公司本与保险公司毫无关系,但名字中却包含相关字段,让人容易混淆。

    例如,根据众安保险(公司全称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官微,“众安统筹”“众安汽车服务”“众安联合汽车服务”等看起来和众安保险有关系的公司,实际上没有任务关系。

    同时,还有部分公司擅自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人保”字样,涉嫌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中国人保官微近日披露,“人保汽车服务河北有限公司”“人保联合商业管理(山西)有限公司”“山西人保联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人保联合汽车服务(山西)有限公司”等,与中国人保及下属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管理、合作等关系。

    不仅在名字上打擦边球,部分公司的业务同样打擦边球,以“统筹”名义实质开展保险业务。

    以人保汽车服务河北有限公司出具的一份统筹服务报价单为例,其与保险公司的车险保单相似度很高。统筹期自2023年7月7日至2024年7月6日,保单上的“被保险人”被其称为“被统筹人”。四项统筹种类分别为机动车损失统筹、第三者责任统筹、车上人员责任统筹(驾驶员)、车上人员责任统筹(乘客),统筹金额/责任限额分别为10.332万元、100万元、1万元、1万元*2座,标准统筹费分别为3926.16元、3656.59元、74.91元、66.24元。

    BestLawyers联合创始人李世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车辆安全统筹公司的实际运营模式来看,其进行预收费,同时在车主发生事故后由公司进行赔付,这和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十分相似,但没有监管机构对其收取的统筹金进行监管,其赔偿能力得不到保障。一旦车主遇到大的风险,获得赔付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业务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违反法律规定,非法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蕴含较大风险

    近两年,我国统筹公司呈“大进大出”局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营业范围注明“安全统筹”或者公司名称中带有“统筹”字样的公司仅有38家,到2021年底,这一数字增长至580家。根据天眼查APP数据,目前公司名称中带有“安全统筹”的公司共有2300多家,其中,存续公司约有1600家。记者随机查看了其中20家公司的业务,均从事车辆风险保障业务。

    与此同时,也有统筹公司关停。例如,近日,安驰统筹的运营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补偿率超出预期测算,导致安驰统筹无法正常经营,目前正在进行资产清算。即日起,公司停止一切业务,所有参与统筹的车主请另行购买合法商业保险。公开报道显示,多家车辆安全统筹公司因无法正常理赔,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立的车辆安全统筹公司已经有一大半失信。

    去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进行风险提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社会上部分安全统筹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此类公司出现撤销、破产等重大危机时,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

    统筹风险大,为何车主还参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车主被相关公司和业务人员误导,以为买的统筹就是保险。那么,车主如何分辨真假?众安保险表示,购买保险产品要认清保险机构资质,通过持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保险机构或在办理有效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注意查看执业证书)处办理保险业务,谨防上当。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车主到保险公司投保难,给了统筹可乘之机。某财险公司车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车险有严格的自主定价系数限制,部分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对货车、网约车等营运性车辆采取非常严格的承保政策,车主投保困难,又希望带着保障上路,这给了统筹公司可乘之机。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车主可以多咨询几家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需要加强风险减量管理,而不能只是消极挑选,只愿意承保本来风险就较低的业务。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