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据了解,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中国法院紧扣时代脉搏和现实需求,大力推进在线诉讼机制建设,完善在线诉讼规则,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互联网时代诉讼流程和司法模式实现革命性重塑。
白皮书指出,中国法院创新电子证据在线存证方式。针对在线诉讼中电子证据取证难、存证难、认证难的问题,中国法院积极探索“区块链+司法”模式,以大数据、云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造、防篡改的优势,大幅提高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国已完成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山东、陕西、河南、浙江、广东、湖北等省(市)的22家法院及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的27个节点建设,共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支持链上取证核验。
据悉,国内三大互联网法院布局区块链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设“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被纳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首批备案的区块链单位,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8个,实现互联网金融、著作权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在线采集证据数超过472万条,跨链存证数据达1000万条。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杭州华泰公司与深圳道同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案中,对通过第三方平台对侵权事实形成的区块链存证记录予以审核确认,肯定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效力。广州互联网法院会同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50余个单位,共建“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自2019年3月30日上线以来,在线存证数据超过545万条。(邢萌)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