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乔宇
来自IDC的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达到1.2万亿美元,中国将达到3千亿美元,成为全球物联网最大市场。物联网时代蓄势待发。当物联网与金融相“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对资本流向最为敏感的金融机构早已着手布局,四大国有银行率先发力,商业银行紧随其后;保险行业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风控;基金、期货则将物联网相关产业纳入投资标的;传统金融机构外,互联网大佬和产业大佬也争先布局……
风口正当时 各方大佬探路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金融正站在风口。
四大国有银行率先发力,工商银行已将物联网技术渗入到业务运营和流程管控方面,并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抵押品,实现对商品融资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华夏银行日前与航天信息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拟在物联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物联网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则更多体现在车险板块,通过将汽车联网,保险公司能够对投保人的驾驶习惯进行掌握,从而在保费定价方面拥有更多的定价权。此外,还可依靠物联网技术鼓励投保人培养合法合规的驾驶习惯,并在事故发生后更精准的判定事故责任以及确定赔偿金额,将物联网技术融入事前以及事后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外,屡屡涉足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大佬亦争先布局。今年5月份,京东金融与中国光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物联网支付业务的流程设计与应用等。阿里方面亦早已在物联网金融领域试水,阿里旗下的众安保险将车险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车险场景中,物联网技术提升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功能,并从理论上减少了赔付风险。
不过,谈及当下的物联网金融行业,物联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普遍停留于后台,起到服务于机构用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效果,消费者难以直接享受到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而且,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高科技公司,其对物联网金融的应用普遍体现出场景化片段的特征,这种模式虽拉近了客户需求与相关机构的关联性,提升了客户的消费意愿,但各个场景化片段难以形成关联关系,难以为客户实现更完整的闭环增值服务,机构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也因此形成限制。
纵然物联网金融的应用场景以及发展空间引发市场遐想,但其至今仍然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这种情况下,在物联网金融的迷雾中,产业大佬海尔集团旗下海尔金控的物联网金融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方向。
“朋友圈”搭建生态圈 海尔金控物联网金融新实践
海尔金控的物联网模式可以用“资金+触点+链接=生态圈→用户最佳体验演进”的范式进行描述。举例来看,海尔金控打造的校联网生态恰是其物联网金融范式的完整体现。
今年9月份,小林作为第一批“0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令她惊讶的是,她所面对的校园生活,与学长学姐们所描述的传统校园生活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之前听人说要带IC卡,还要排队充值,现在只要一个App就够了。”据小林描述,通过手机App,她可以完成校园里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并且不用排队充值,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缴费。
小林所在大学校园生活的这些变化,源于这家校园机构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校园。以公共浴室场景为例,通过引入海尔智能热泵,将热泵与学生手中的手机进行联网,这座校园里公共浴室的排队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就此改写。小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共浴室的使用状况比她想象得好很多。小林称:“之前听说大学公共浴室很拥挤要排队,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通过手机预约花洒,预约人少的时间就可以了。”该校园内部工作人员进一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使用海尔智能热泵后,公共浴室供水不足的情况明显缓解,按量取水的付费模式也避免了按次取水模式所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
小林同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了预约花洒,小林和她的同学们还可以在上述App上完成洗衣机、饮水机等各项学校生活硬件的使用。
对于小林而言,发生在校园里的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校园生活体验,也提升了生活效率。对于物联网模式下的校园场景而言,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具备物联功能的智能热泵或手机App构成了一个个“触点”。这些“触点”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设备状态信息,还会将相应的消费、使用等数据实时向中心数据库平台传送,为设备运营商提供清晰可见的财务及运营数据。数据的搜集为运营商进一步精耕细作带来了机会,在资金流向清晰、运营数据透明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推动规模扩张,更好服务于校园。
23:33 | 大商股份将重点完成20家主力门店调... |
23:33 | 立华股份:继续保持养殖业务稳健增... |
23:33 | 劲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亿元大... |
23:33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罚... |
23:33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罚... |
23:33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罚... |
23:33 | 广发银行拓展绿色金融生态 激活未... |
23:32 | 无人驾驶商用车成港口“新宠” |
23:32 | 新兴产业拉动“工业黄金”需求 |
23:32 | 探寻产业发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营银行2024年业绩透视:营收普遍...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