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银行 > 正文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金融教育 建设银行成立“建行大学”探索现代金融新路径

2019-01-30 00:34  来源:证券日报 向炎涛

    ■本报记者 向炎涛

    志同道合,善建行远。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一所旨在培养新金融人才、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型企业大学应运而生。2018年12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宣布“建行大学”正式成立。

    这是建行践行普惠金融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建行董事长田国立指出,建设银行创办建行大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大战略部署、促进银校双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大型国有企业探索与高校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新征程的开端。这不仅将开创职工教育、人才培训工作新局面,而且将成为探索创新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新平台。

   新起点

    为职业教育振翼高翔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对此,国家专门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同时,深化引企入教,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银行业内的一项研究表明,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除了有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记录不全等关键性因素外,也不乏小微企业主思想理念、金融知识等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对信息掌握不准不全而无法准确预判未来,以及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与现实断层等相关问题,

    发展普惠金融,单单一味的放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普惠金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培养,包括先进的经营理念、金融知识、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

    建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当前迫切需要针对小微企业主进行一场金融启蒙运动。“建行大学将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经济理论和金融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田国立表示,“我们将和各地高校携起手来,把最鲜活的社会痛点课题带进校门,把长期积累的数据资产积极向他们开放,为社会进步和金融业发展贡献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如果没有建行大学,我想都不敢想能学到这么多前沿知识和管用的方法”,一位刚参加完小微企业培训的老板兴奋地说:“建行不仅圆了我的大学梦,还让我的企业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建行大学从诞生起,就有着高站位、大情怀和大担当。围绕“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愿景,立足培训和研究两大领域,做实“三项服务”,即坚持服务战略,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员工,助力员工职业成长;服务社会,共享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建行银行集团旨在把建行大学打造成为传授实用知识技能的赋能工场、创享经营管理智慧的思想书院,弘扬优秀文化的文化礼堂。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新科技

    为产教融合广建舞台

    建行大学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整合建行境内境外、行内行外、线上线下等各类资源,依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科学技术,把总分行碎片化的培训中心、网络培训平台以及境内外合作学校、师资、教材、课程、讲座、研究成果等培训资源整合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已形成党建、领导力、业务、通用、案例五大类课程及覆盖26个专业领域共61套、153册建行大学教材”,建行大学首任校长王祖继说:“教材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解决学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建行推开围墙办教育,与境内外高校一同建立起教育联盟,把银行的学校办到大学,同时把大学的科研题目交给银行实践。目前,建行大学已与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境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在教材教师资源共享,为实习调研提供场所。

    据介绍,目前建行大学已经设立了十个区域校区,其中国内七个,分别是东北学院、华东学院、西南学院、西北学院、华南学院、华北学院,境外三个,分别是纽约学院、伦敦学院、香港学院。建行大学还设立了九个研修院,分别开展政治思想、党建理论、零售业务、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住房租赁等理论及业务的专题研究培训。

    为适应人工智能的新形势,设立了集“学、教、智、知、网”等要素的建行大学网络平台院,承担起专业力培育、领导力培养、专题性研究、文化力传承等培训职能。同时还要与37个省市合作建立了建行大学分校。

    在建行大学的“知识智库云平台”上,有一个超大型金融业务知识库,不仅有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知识,更汇聚了三十多万优秀干部员工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营销智慧,众多建行优秀管理者和一线优秀人才亲身经历的案例实证,为建行大学课堂带来方法论和实战秘籍。让理论接地气,让实践有内涵,真正实现银政校企合一,知行研用合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行知识图谱,实现了个体知识企业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封闭知识共享化。知识在这里成为了资本,智慧在这里化作了能量。

    在中组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建设过程中,建行作为金融系统唯一一家试点单位,已率先实现平台对接,课件共享,学分互认,为全国干部培训工作贡献了建行力量。

    “建行大学网络平台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一位来自基层的员工高兴地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帮助我们提升服务品质”。

    未来,建行大学将与政府、学校、企业建立众多职业联盟,与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享有更好、更多、更公平的职业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国家和民族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

    新金融

    为经济发展更尽心

    跳出金融做金融,融入社会做金融,依托生态系统为社会赋能,为发展赋能,为人民赋能,以金融力量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回馈社会、回馈百姓,才是新时代新金融。建行大学则是建行新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

    去年以来,建行提出发展“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三大战略,如今,这三大战略正如火如荼实施。据了解,住房租赁已在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建设住房租赁平台;输出金融科技,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部手机办事通等智慧平台,帮助中小银行提升科技水平;强化普惠民金融服务,研发小微快贷、云税贷等融资新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创建“劳动者港湾”,全国1.4万多个营业网点可以让户外劳动者在这里歇脚、充电、热饭;推出“金智慧民”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公益金融培训……

    如果说“三大战略”是赋能之术,那建行大学则是赋能之道。它从改变人们思想认识入手,传播新理念,传授新技能,传递新方法,让广大劳动者在理论层、思维层、意识层了解新金融,看到建行“三大战略”解决社会痛点的金融本质,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建行大学紧跟建行战略导向,紧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思想建设者、知识输出者和方案提供者,不是闭关内省,而是着眼社会痛点贡献金融解决智慧;不是自己建大楼,而是融合世界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门办大学;不是独享研究成果,而是与政府、高校、企业一起推进金融领域产学研用融合落地;不是仅仅面向自己的员工,而是为提升整个社会大众的金融素养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案。

    甘肃,属于教育资源稀缺的省份。建行在“一省一校”战略布局上,加大对教育欠发达区域的支持。建行甘肃省分行与兰州大学率先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建行大学”,将结合甘肃省省情和群众金融需求,围绕当前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及扶贫攻坚等社会热点痛点,重点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双创人群等经营者,城镇普通工薪家庭,以及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扶贫干部等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共享优质金融教育资源,践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赋能!中国建设银行发出了为人民美好生活攻坚克难的冲锋号令,向着“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企业大学”发力迈进——

    针对住房难、住房贵,建行大学为“安居”提供建行方案。以金融力量激活住房要素市场、稳定租赁关系、平抑租赁价格,纾解社会痛点,引领“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的社会新理念。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建行大学为“乐业”添注源头活水。携手高校在小微、双创、扶贫、涉农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支持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实体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培育普惠金融文化。

    针对金融科技战略,为“共享”搭建开放平台。依托“新一代”系统,融现代科技、客户洞察、金融场景、产品运营于一体,不断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努力以共享、开放、自由、协作的理念整合资源,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以金融的智慧回馈社会。

    目前,建行已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成立了近十个数据实验实验室、产品创新试验室,利用建行数据资产与合作高校开展专题研究,用金融力量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金融智慧和建行方案。促进了金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成为金融启蒙运动的公益引领者。

    从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到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从面朝黄土的农民大叔到白手创业的青年才俊,从金融实践的基层一线到理论研究的大学讲堂,职业教育的灵魂因家国情怀的传递愈发闪耀,金融赋能的光彩在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竞相绽放。

    远远望去,蓝色的建行大学校徽如张开的双臂,传递着共享理念。又如典雅的笔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CIS-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