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潇
11月6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于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比例为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比例高达96.03%,达到法院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的境外债务重组跨过最关键的一道坎。
自今年1月9日碧桂园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4月11日正式签署重组支持协议,到11月5日获债权人投票通过,历时近300天,展现出高效的执行力与较强的市场认可度。据了解,纳入本次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约1270亿元。
接下来,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将成为最终重组落地前的最后一步。若获通过,碧桂园这家“坚守至最后”的民营房企,将正式进入轻装上阵的新阶段。
修复资产负债表
债务重组的核心,是以时间换空间。碧桂园此次境外重组采用“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方式,从债务规模、期限、成本三方面系统性重塑财务结构。
公告显示,重组完成后,新债工具融资成本将显著下降,大部分降至1.0%—2.5%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可节省巨额利息支出,大幅缓解现金流压力。与此同时,债务期限最长可达11.5年,使企业有更多精力专注于主业经营。
“方案使得碧桂园未来5年内无集中兑付压力,为经营恢复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带头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全额转股,展现了支持诚意,也增强了债权人信心。”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根据公告,在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可降债约117亿美元(约人民币840亿元),并确认最高约700亿元重组收益,显著增厚净资产。
几乎同步推进的,还有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9月29日,其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经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合计约133.32亿元。从方案公布到通过,仅用10天。若全部选项被足额认购,预计可削减债务本金逾50%,债务期限最长达10年,且5年内无兑付压力,利率降至1%,付息方式调整为“先本后息”,将显著缓释企业现金流压力。
若境内外重组均顺利落地,碧桂园不仅可实现实质性去杠杆,还将通过化债带动权益资本提升,显著修复资产负债表,为经营面改善奠定基础。
持续推进经营调整
在财务结构重塑的同时,碧桂园的经营调整也在持续推进。记者从接近碧桂园人士处获悉,2023年以来,该公司已实施四轮组织架构改革。截至目前,其国内地产区域由原先的60个以上压缩至13个,同比减少78%;管理层带头降薪,公务配车等福利全面取消,所有公务车辆通过竞拍和工抵化债等方式盘活资产。
据了解,2024年,碧桂园月度平均人工成本较2022年下降约70%;营销与市场推广成本下降约48%,行政费用下降约42%。这些务实的改革与节流举措,为企业赢得债权人的信任和支持提供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5年6月底,碧桂园权益土地储备约1.04亿平方米,在建及待售物业账面价值合计超5359亿元,这将为碧桂园后续持续经营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根据碧桂园集团管理会议信息,随着三季度部分区域“保交付”任务收官,碧桂园已启动新项目的经营策划,这标志着其正逐步进入经营转段。
展望“十五五”时期,接近碧桂园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该公司将以地产开发为核心,“科技建造”和“代管代建”两翼协同发力,构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
据悉,碧桂园旗下公司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已有28款实现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全球13个市场,累计交付超4800台次,应用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
中指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21家出险房企化债规模约1.2万亿元,行业风险正加速出清。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碧桂园此次债务重组的顺利推进,不仅意味着企业自身化险为夷,也为整个行业的信用修复提供了样本。随着风险出清进程加快,房企正迎来从“保生存”到“谋发展”的关键转折。
严跃进认为,未来房企将更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优化区域布局、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发展建筑科技将成为转型方向。这既是企业修复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将成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