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潇
目前,上市房企中期财报已披露完毕。《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从营收利润到债务结构再到现金流情况,行业“三张表”勾勒出一个鲜明信号:房企利润虽承压,但正在越过偿债高峰,加速调整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曲线,推动转型迈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多次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头部房企(以上半年销售规模前15名计算,下同)作为行业风向标,其经营动向不仅决定自身发展,也为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头部房企如何稳住开发基本盘、培育新的利润支撑,并积极应对下半年的偿债高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采访了多家房企管理层以及行业专家,试图透视房企转型的新路径。
“好房子”构成业绩支撑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A股及H股已披露中期业绩的286家上市房企,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5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851.77亿元。其中,有89家上市房企亏损,亏损总额达1912亿元。
从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房企业绩承压的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毛利率仍处低位。另一方面,为推动长期库存去化,加速回款,房企考虑资产减值风险,计提了资产减值。即便是头部房企中,也有多家因库存拖累,上半年计提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侵蚀了业绩表现。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在加速处置长期库存后,“好房子”战略将使房企迎来新发展。正如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中国”)管理层所言,绿城中国存货减值集中发生在2021年获取的项目,公司近两年新获取的项目质量足够好,今年上半年新增907亿元货值,新拓项目平均净利率较为理想,在消化长期库存折损的同时,为公司可持续利润增长提供了确定性支撑。
在业内看来,“好房子”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房企未来开发业务转型目标。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湖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序平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依然稀缺,改善性需求非常强劲。建好房子、提供好产品和好服务仍然是值得长期坚持的方向。”
不少企业紧抓“好房子”机遇,在行业调整期实现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例如,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秀地产”)上半年提出“4×4好产品理念”,以产品力推动长期库存去化。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均价逆势上涨至42100元/平方米,约为行业均值的2.5倍,实现了销售额的正增长。龙湖集团则发布《龙湖好房子白皮书》,明确“舒适、安全、智慧、环保”为核心理念,并在重庆、北京等地推出代表性项目。
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张旭忠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龙湖好房子白皮书》未来会成为公司落地“好房子”的系统性指导工具,公司重点关注产品的细节和品质,会对社区配套以及物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大幅提升,龙湖推出的“好房子”产品也获得了市场验证,今年在重庆两江御湖境打造的中央车站,项目三个月续销接近20亿元;北京观萃今年上半年项目成交套数位列昌平区第一。
“房企打造‘好房子’的路径虽各有侧重,但围绕产品力迭代、品质提升与人居需求精准匹配,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与未来发力方向。企业抓住‘好房子’机遇,有望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速布局经营性业务
除开发主业外,越来越多房企把经营性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以增强发展韧性。记者梳理发现,部分龙头房企已逐步跑通“开发+经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并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成效。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公司上半年实现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包括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生态圈要素型业务),占总营收的21.7%,贡献核心净利润60.2亿元,经常性业务利润占比已超过一半。经营性不动产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2.9%。
上半年,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同样表现亮眼,合计实现收入13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实现核心利润40亿元。龙湖集团管理层表示,公司未来非常有信心靠4个经营性赛道持续保持自身增长,形成能力的护城河。
更多房企正在加速驶入这一转型轨道。越秀地产管理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酒店、写字楼、产业园等多元资产正陆续投产,物业板块满意度持续提升,康养板块入住率也在加快爬坡,未来有望成为重要支撑,从公司整体转型来看,目前商业板块占比10%,未来这一比重将加大。
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也在着手打造商业、物业等新增长曲线。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有所下降,但经营性业务保持韧性,旗下保利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92亿元,归母净利润8.91亿元。
与此同时,众多房企也在加快布局REITs市场,形成“轻重结合”的发展模式。例如,上半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提交了公司首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申报,拟将购物中心——中海佛山南海映月湖环宇城项目以公募REITs形式分拆上市,预计募资13.55亿元。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在新形势下,房企实施轻重并举的发展策略,构建新发展模式。不少房企经营性业务营收增长快于开发业务,经营性业务利润贡献度凸显,总体来看,头部房企构建新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积极应对偿债高峰
在多元业务逐渐提升企业韧性的同时,房地产企业仍面临债务到期压力。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将迎来一轮偿债高峰。克而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债务到期规模要高于2024年,达5301亿元;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是偿债高峰,到期规模约1579亿元,房企的债务压力依然较大。
上半年,房地产企业积极优化债务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财务安全性,积极应对新一轮偿债高峰。
以绿城中国为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现金短债比达2.9倍,创历史新高,货币资金总额668亿元,其中可用资金395亿元,财务安全垫显著增强。此外,融资成本亦显著下降,上半年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3.6%,较去年同期下降40个基点,期末融资成本进一步降至3.4%。
“公司优化负债结构的方向不会变,整体负债总额往下降的方向也不会变。”绿城中国管理层表示,公司会在去库存、降负债、谋发展之间做好平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运营效率,在发展的同时保持财务稳健。
随着行业转型脚步加快,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途径也更趋多元化。经营性物业贷、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新途径,逐渐加入到头部房企的日常“工具包”内。
上半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落地经营性物业贷款82亿元,为现金流补充资金活水;龙湖集团亦新增约百亿元经营性物业贷,使得平均融资成本保持在年利率3.58%,平均合同借贷年期延长至10.95年。
“债务高峰期过后,龙湖集团的偿债压力将大幅下降。”陈序平表示,通过经营现金流压降负债,并以经营性物业贷置换信用债,过去三年间,龙湖集团有息负债总额下降了40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再降200亿元,届时境内信用债余额仅剩68亿元,同时保持正向的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现金流。
值得关注的是,境外融资市场也有所回暖。今年以来,房地产美元债迎来新进展。今年2月18日,绿城中国公告发行本金总额1.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6月份,新城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成为近三年来首家重启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房企。
严跃进表示,当前房企融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是优质房企在信用修复和现金流稳定性方面优势更突出。未来,企业需要进一步夯实基本盘,通过“稳开发+强运营+控负债”的组合拳,逐步跨越偿债高峰,带动行业持续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