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地产频道 > 地产舆情 > 正文

李宇嘉:谁来监督人才房分配?

2019-11-18 06:16  来源:证券时报

    现在很多人才房都是定向给到企业,至于企业怎么分配这些房子,没人监管。

    李宇嘉

    近期,人才住房的福利输送越来越赤裸,比如免费租房、购房低至五折。近日,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针对人才购房的文件,所有商品房项目一律让人才优先选房。有微信朋友留言,“谁说读书没有用,不好好学习,买房都只能挑别人剩下的”。2018年,南京给6314户人才发放安居补贴近4000万元,远高于给1400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的2200万元租房补贴。我们不竟要问:作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如此明目张胆地输送给人才,这是否背离了社会保障的初心?

    趋势越来越明显,保障性住房已蜕变为人才住房了。近期,笔者到有些地方调研,发现主政官员眼里的住房保障,基本是针对人才的保障。现在,各地头等大事是揽人才,住建、人社、组织、工信、科技等部门都拿着红头文件招人,甚至各区、各街道开口闭口也是“千百十”人才可以住好几百平米的房子。某一线城市住建系统的官员说,各区落实本区引进企业人才的住房项目很积极,要钱给钱、要地给地。但是,落实公租房项目时,都说没钱没地。

    有人说了,“这没毛病啊!房价这么高,人才也买不起啊!不把人才保障好,城市怎么发展?”表面看是这么个理儿。但是,住房领域的不平等已是全社会最大的不平等了。社会保障的任何一个领域,政府投入的财力都是一定的,人才强势拿走最肥几块肉,锅里留给低收入弱势群体的,还剩多少呢?笔者看过很多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项目,建筑质量也好,社区配套也好,都比商品房差很多,有的正常维修都无法保障。

    如果真正能筑巢引凤,那也罢了,但现在很多人才房项目都是以所谓定向配售、配租的模式给到企业。这些企业太强势,很多是市长座上宾,他们视保障房为标配要求,至于企业怎么分配这些房子,没人监管。现实中,企业高管多占和空置,以租代售、违规转租等屡见不鲜。笔者某券商朋友,前几年拿到了一套人才租赁房,但他基本不在那个城市上班,缘何发生此种怪事?他也一脸懵圈,他只是跟着其他同事一起申请而已。

    毫不夸张地说,保障房现在已脱离社会保障的范畴,甚至退化成精英攫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手段了。2010年,深圳人社局发布了一份住房补贴拟发放人员名单,腾讯CEO马化腾赫然在列(很多城市都有类似做法)。当然,小马哥没去领这个补贴。不过,一般的人才可不这么想。不领白不领、不占白不占。房价、租金这么高,政府福利是一块巨大的肥肉,白给谁不要呢?150多个城市发布的“抢人政策”中,优惠购房条款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连房子都买不起、租不起,称得上人才吗?若真是人才,还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也说不过去。住建系统人士私下说,这个道理政府不是不明白,但各地都在“抢企业、抢人才”,你给出的待遇不如隔壁城市优厚,企业和人才就走啦。现在房子的诱惑太大了,各地就将优惠购房作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手段。但试想,企业和人才冲着房子来这里,创新动力还有多大?近几年,很多曾经有为的中青年开始将财富回归不动产,是不是与此有关呢?

    很多国家都有人才政策,但大多集中在税负减免、融资支持(如VC等风险投资)方面,特别是对初创阶段的人才,即重视激发人才之智。如果人才政策无底线,特别是将房产这样巨大的财富作为延揽人才的工具,就会激励套取政策红利的不正之风。近年来,很多高知人群不再专注于科技研发,而是热衷于将并不成熟的创业计划包装后,四处申请补贴、专利,上市套现,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人才住房需要正本清源,不能陷入福利陷阱,否则对人才成长、对社会创新都不利。人才住房要与住房保障分离,将其与社保资源混在一起会浪费保障资源,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祛除不动产的资产属性,激励人才从创新中成就价值。

    (作者为资深地产研究人士)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