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是
在高山之巅,云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能投”)建设的近500座风电机组连点成片,一架架“大风车”随风缓缓转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环保新能源。
近年来,云南能投“追风逐绿”步履未歇,一组硬核数据展示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云南能投的新能源装机容量从37万千瓦增长至225.725万千瓦,增幅达510.07%;累计发电量115亿度,节约标煤37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8.5万吨。
10月28日,该公司35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将为绿色电力打造“储存罐”,加速向“风光储”一体化方向发展。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日报》等媒体启动“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活动,记者走进云南能投,探访公司发展背后的故事。
新能源项目接续落地
2021年起,随着云南省一系列新能源政策陆续出台,云南能投紧抓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期,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
通泉、永宁、金钟……一座座风电场在逾1800米海拔的高原山地铺开。“十四五”期间,云南能投明确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作为发展重心,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超百亿元,装机规模超过225万千瓦,增长超5倍。公司归母净利润由2021年的2.5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75亿元。
云南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满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样的发展‘速度’背后,是国家政策对绿色能源发展的支持,是当地政府对项目建设的支持,以及控股股东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部署,才有了企业今天的规模。而从新能源行业前景来看,我公司的建设速度也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绿色能源对出口型产业也将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往前回溯,风电场建设过程颇为不易。彼时,针对山区低风速、地形复杂的特点,云南能投选用适应性强的大容量低风速风机机型,在严格执行“避让生态红线、修复施工痕迹、循环利用资源”三重标准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稳定发电能力。
在高山之巅,《证券日报》记者看到一架架高度超百米的“大风车”连点成片。云南能投马龙云能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厂长张旭辉指着“大风车”对记者介绍说:“风机塔筒高度可达120米,风机叶片长度是92米。这些6.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是当时最大的陆上风机。通俗地说,就是一台风机一个小时可发电6200度,整个通泉风电场一个小时可发电30万度。”
这么高大的风电机组是如何在高原山地完成吊装的?对此,周满富向记者透露了风电场快速建设的“独门秘籍”,他表示,公司拥有一支从“云南省第一批新能源开发”就沉淀下来的专业团队。147人的团队,扛起了从项目投资、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工作,人均创利、全员劳动生产率稳居云南省前列。地形复杂,云南能投管理人员就全员上阵,用脚步实地测量。作为上市公司,云南能投以严格的内控管理为标准,在质量、成本、工期控制上样样领先,多个风电项目实现提前完工。
在清晰、一致的共同目标引领下,云南能投这支新能源建设团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团队中1人荣获省部级“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县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在项目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中,这支团队还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路径,为高原山区开创“清洁能源反哺乡村建设、绿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绿电+文旅”乡村振兴新模式。
云南能投工作人员骄傲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地政府在公司诸葛南山风电项目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3A级风电景区,现在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周边村庄借势发展休闲农业,该景点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30%。
下一步,云南能投剑指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永宁风电项目。该基地投产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超3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60万吨,有力支撑“双碳”目标。
技术推陈出新
资源开发有限,但技术进步是无限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红河州区域复杂的高原山地地形,公司团队创新应用微观选址优化技术,依托大数据分析与先进算法精准确定风机点位,显著提升了风能捕获能力。而在风电场运营过程中,相关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周满富表示,新能源业务要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在新能源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投资建设了新能源远程集中控制中心(以下简称“集控中心”),现已通过电网的验收,正式投运。
集控中心作为云南能投所辖新能源场站的生产控制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与数据中心,是新能源场站的“主控室”。
云南能投集控中心技术负责人姚建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集控中心的屏幕上,可以实时观测到每一座风电场、每一座风电机组的运行情况,以便对受控场站系统、设备运行、维护、检修进行集中统一调度管理,因此日常在风电场工作的员工数量极少。”
“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台风机都有4个视频监控系统,分别在风机的塔筒外面和塔筒里面,以及纽缆层和风机的机舱里面,实现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此外,我们还与当地的森林消防系统实现了联动,如果发现火灾,将在第一时间预警并进行联动处置。”张旭辉进一步解释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控中心平台专门设有一个板块进行风电场发电量预测。张旭辉表示:“其实,在每个风电场的‘小’集控中心里都设有单独的预测风速模型。这个风速模型是通过当地的气象预报、云层流向做出大数据分析,实现7天内发电量的预测,汇总后上报给电网公司,电网公司结合所有新能源电厂情况,对发供电进行分配,最终实现发供电的平衡。”
“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平台充分应用起来,不仅要完成日常的电网调度,还要进一步提升这个平台对风功率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历年发电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提升公司市场化交易的水平和质量。”周满富表示,在“新能源+AI”方面,集控中心进一步引入AI分析,也是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风光储”一体化发展
云南能投的新能源布局不止于“追风逐绿”,更在光伏领域快速扩展。今年4月30日,云南能投竹园5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轿子光伏项目、披嘎打厂箐光伏项目也陆续投建,未来将成为公司新能源装机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整体来看,云南能投新能源与盐业两大主业,以及新兴业务储能之间织就了一张“共生共荣”的循环网——既实现风光装机规模的跨越式扩张,又以绿电滋养传统盐业,再借废弃盐穴打造储能基地,最终构建起“风光储”一体化的绿色发展闭环。
云南能投昆明盐矿产品交付中心主任徐绍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5年,普洱盐业分公司成为全国盐行业第一家零碳工厂,从顶层设计到资源投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覆盖产品生态设计、温室气体减排实施、碳抵消机制等八大维度的全链条减碳体系。通过自主减排与碳信用抵消相结合,以绿色电力替代传统能源,实现了生产全周期‘近零排放’。”
“而退役盐穴又可以改造为公司的储能设施,实现了盐穴资源的再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周满富表示。
10月28日,云南能投35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18.72亿元,计划利用昆明盐矿退役盐穴作为储气库。
“该项目是西南地区首个高海拔山地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可实现每天储能8小时、释能时长达5小时。也就是说,项目建成投产后一次所存储的电量,大概可以满足一个中小城市连续用电5个小时。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非常好的支撑和调节作用,同时还能促进电网消纳更多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周满富解释说。
事实上,除压缩空气储能领域,该公司还布局了风储一体机、钠离子电池等新兴前沿业务,致力于新能源赛道的开拓与引领。
未来,当更多“大风车”在高山上扎根,当绿色能源的网络覆盖更多产业、惠及更多人民,云南能投这份以奋斗铸就的绿色答卷,终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