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解地方债务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唐山控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唐控发展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转型答卷。这家总资产567亿元、手握两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通过“并购扛债”与“园区化建设”双轨并行,探索出一条城投平台蜕变为产业引领者的市场化转型进阶之路。
转型路径:战略并购构筑产业新生态
唐控发展集团的转型密钥,深植于其前瞻性的资本运作与产业布局。面临剥离政府融资职能的必然趋势,唐控发展集团敏锐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导向,立足地方传统产业基础和外部资源禀赋,开辟出一条“以并购破局、以项目铸链、以科技塑魂”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18年11月4日,唐控发展集团协议收购国内胶粘剂龙头企业康达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669.SZ)26%的股权,通过控股该公司快速切入新材料赛道,并连续整合西安彩晶、成都赛英、大连齐化等产业链关键企业,构建起覆盖胶粘剂、电子材料、显示材料、特种树脂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以资本杠杆高效重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生态。2024年2月20日,唐控发展集团再下一城,将输电铁塔龙头常熟风范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纳入麾下,通过整合其光伏业务,加速打造“输电+光伏”协同发展的能源产业格局,为唐山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走出去”为唐控发展集团打开转型升级的战略空间,而“引进来”则催化出区域产业的能级跃升。立足上市公司创新势能与唐山地区产业基础,唐控发展集团精准把握宏观经济承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红利交汇的历史性机遇,以“逆周期抢滩锻造产能基石,顺国策铸剑突破技术壁垒”的双轨战略强势推进项目建设。
近年来,唐控集团通过“投资牵引、精深培育、并购强链、引链入唐”的驱动模式,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产能转化,为推动本地产业高端化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关键领域进口替代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当前,唐控发展集团在唐山市丰南区建设的康达胶粘剂工厂、河北惟新ITO靶材工厂已经正式投产;总投资145.6亿元的氟氯硅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唐山曹妃甸化学工业园区加速落地,作为“百亿级”标杆项目,该园区将依托氟、氯、硅三大核心基础材料,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现代化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氟、氯、硅等系列产品136万吨,预计年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
转型成效:造血强基反哺区域经济发展
(一)打通化债新路径,构建市场化造血新机制
一方面,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导入优质经营性资产,优化现金流实现利润增厚,唐控发展集团外部评级强势突破AA+并向AAA冲刺,以资本运作实现“资产提质—评级升维—融资成本下行—债务结构优化”的信用跃迁闭环,显著提升百亿级债务化解能力。另一方面,以先导产业精准牵引重大项目落地,打造“高端制造—集群收益—偿债资金”的市场化造血通路,不仅使唐控发展集团脱离财政依赖实现主动造血,更以产业效能有力反哺地方经济。
(二)激活存量资产,重塑资源价值新范式
唐控发展集团以产业项目为切入点,精准化解区域存量资产沉疴。曹妃甸氟氯硅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丰南康达胶粘剂基地等项目激活丰南区、曹妃甸区逾3000亩工业存量用地,将低效土地转化为高端制造集群载体,有效驱动地块溢价率,带动区域经济。此外,为推动产业化发展,唐控发展集团盘活地方企业既有闲置厂房、土地等资产,开展碳纤维制品及其复合材料中试基地、PEEK、PPS中试基地等项目建设,使废弃资产蜕变为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树立废资再生标杆。
(三)聚合创新生态,锻造产业共同体竞争力
通过实行全球“找技术、引人才、聚资源”发展模式,唐控发展集团有效聚集关键资源要素,加速构建未来精细化工新材料园区新业态。依托氟氯硅科技产业园项目,反向打通旗下大连齐化、康达新材、西安彩晶、晶樱光电等企业在风电、光伏、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应用,深度串联上中游烧碱、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高端氟材料、特种有机硅等关键产业供应链,形成规模化、耦合化产业群体,显著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转型启示:城投公司转型成功的关键变量
市场化转型并非一路坦途,面临诸多困难梗阻。唐控发展集团的探索和实践,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之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型性,可为处于转型深水区的城投企业提供些许启示。
(一)明晰平台功能定位,全盘考虑转型路径,用城投扛债、产投化债是城投公司“转虚向实”、统筹“扛债、化债”职能使命的有效范式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重要国资平台,兼具履行社会职能与推动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决定了其转型路径并非简单“转产投”,而应构建“城投+产投”协同发展的双轨模式。建立“扛债主体”与“化债主体”既分工明确又有机统一的新型发展关系,对城投公司实现高质量转型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强化集团公司“扛债主体”功能,充分发挥其平台公信力与资源优势,聚焦信用体系管理与维护,持续优化债务结构,有效破解融资瓶颈,筑牢债务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通过打造集团下属“化债主体”平台,运用战略性并购上市公司等市场化手段,高效整合全球资源禀赋与地方产业特色,快速切入新兴赛道,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为集团公司债务化解开辟可持续路径。
(二)用市场化方式引人才、找技术、聚资源,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的“关键变量”
突破传统国企行政化、级别化思维桎梏,以市场化机制引才聚智、整合资源,实现人才机制革新和技术资源跃升,是城投公司赋能自身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突围路径。城投公司既要打破传统用人模式,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精准引入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筑牢发展根基;又要通过战略性收购科技型上市公司,快速获取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及行业资源,依托其平台优势,链接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构建长效合作生态,驱动技术攻关和产业成果转化。
(三)深化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念,用全国化、全球化理念进行产业布局,用他地资源赋能本地产业要素重构是城投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本地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单一、政府支持有限以及债务化解压力加大的现实挑战,城投公司必须突破地域思维,以全国化乃至全球化视野整合资源。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外部优质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强化外部资源赋能,弥补本地资源短板,借力推动区域产业要素重构与升级;另一方面要借势高端跃迁,善用“他山之石”,驱动本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从而推动城投公司从“地方平台”进化为“资源整合者”,在资源整合中提升扛债化债能力和产业链嫁接能力。
(四)重新界定和构建新型政企关系,形成合力前行的发展格局,对地方扛债化债、企业转型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投公司运营状况与地方政府信用高度相关。在其转型过程中,若缺乏政府在政策与资源上的必要支持,发展成效将受到显著制约。作为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应客观认识到城投公司承担的债务化解巨大压力,切实加大对城投公司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既要强化政策引导与协同,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资本纽带,为城投公司提供有力“背书”,构建起城市发展“命运共同体”;又要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为城投公司在市场化竞争中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帮助其减轻历史负担,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