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上海向全球辅助驾驶领先城市迈进

2025-09-18 23:58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文湘

    在黄浦江两岸,一场辅助驾驶产业变革正全面展开。

    伴随着“咔嗒”一声,无人出租车的车门自动解锁,《证券日报》记者进入汽车后排坐下,车内只有记者一人,在中控屏按下“开始行程”图标后,汽车的转向灯随即亮起,方向盘缓缓转动,车辆平稳汇入上海浦东市区的车流中。

    这一颇具科技感的场景,如今在上海街头越来越常见。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加速落地,是上海辅助驾驶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和企业的相继布局,上海正加速向全球辅助驾驶领先城市迈进。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实地走访上海地区多家企业,进一步探寻上海辅助驾驶产业现状、发展密码和未来趋势。

    “政策+资本”驱动

    辅助驾驶行业在上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规划、路权开放、牌照发放、产业协同、技术验证、消费习惯培养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

    比如,2022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2023年,浦东新区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发放。2025年7月份,上海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上海高度重视辅助驾驶产业的发展,第一是体现‘排头兵’角色,上海不仅要做汽车工业的领先者,也要做智能交通的开拓者;第二是体现‘实践者’角色,上海有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第三是体现‘领导者’角色,上海具备人才高地、全球视野等优势,有助于通过先行先试,进而制定全国标准。”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先进制造与移动出行(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叶亮对记者表示。

    辅助驾驶产业正进入爆发期,而上海雄厚的产业链实力,有助于其进一步巩固“领导者”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共推广新能源汽车27.83万辆,历年累计推广164.5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91.3万个、换电站225座,车桩比约1.8: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汽集团、特斯拉等企业构建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汽车成为上海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智能网联、辅助驾驶作为未来汽车的标配,也成为上海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上海辅助驾驶产业持续受到资本青睐。市场机构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我国无人驾驶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20起,其中上海区域发生52起,占比为23.64%,显示出资本对上海辅助驾驶企业的信心。

    此外,无论是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是哈啰等互联网企业,均在稳步推进辅助驾驶。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累计开发2000多款汽车连接器及组件产品,全面覆盖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发动机、三电及整车连接系统,同时也在依托TSN(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参与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开发。

    “上海具备推广辅助驾驶的所有先决条件,包括主机厂、生态服务商、技术企业、通讯基础、使用场景、消费者接受度、行业监控、政策指导,因此,其有望成为全球辅助驾驶产业高地。”叶亮表示。

    竞逐“Robotaxi第一城”

    业内人士认为,辅助驾驶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应用场景上实现突破,从而形成“滚雪球”效应。从港口智能重卡、郊区无人环卫、外滩观光巴士到浦东无人驾驶出租车,上海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辅助驾驶技术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未来“Robotaxi第一城”的有力竞争者。

    上海在Robotaxi产业布局已久。早在2019年9月份,上海市就发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同年,滴滴出行相关人士对外表示,将在上海的特定区域内推行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今年7月26日,上海Robotaxi产业迎来重磅时刻。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这标志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迈入常态化、规模化新阶段。随后,上海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浦东、临港等地正式投入运营。

    Robotaxi的投入运营,被业内认为是辅助驾驶行业的“里程碑”时刻。“收1元钱车费,比拿10亿元融资更有里程碑意义。”有分析人士评价。

    在运作模式上,针对Robotaxi“技术落地难、合规成本高”的痛点,上海要求科技企业与传统出租车企业组建“联合运营体”申请牌照,将科技企业的算法优势与传统企业的运营经验深度绑定。分析人士认为,通过“科技+传统”的合作模式,上海有效降低了Robotaxi业务的落地门槛,对科技公司和传统企业来说是双赢的方式,若后续推广成功,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样本。

    “辅助驾驶应用到什么场景,如何催生出更大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以2C端为例,只有真正对接到消费者需求,解决核心场景痛点后,才能在消费者中实现普及。上海的2C市场相较于其他城市,在居民年龄、面积区域等方面都具备优势。”里斯战略咨询汽车事业部总监、高级顾问赵春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商用场景不断扩围

    与Robotaxi业务相比,上海商用辅助驾驶产业的发展则更为成熟,并诞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

    在上海松江等地区的街头或园区,无人驾驶的环卫车已经成为“常客”。其能够自动完成路面清扫、绕障、倾倒垃圾等任务,感应到行人或车辆靠近时,还会自动避让。早在2018年4月份,上海仙途智能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仙途智能”)便推出首个无人驾驶清扫车队,适用于封闭园区场景,支持夜间低速清洁作业。

    而在临港等普通市民较少走访的港口地区,无人重卡、无人物流车等产品也已获得较大规模的应用。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井科技”)、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道智途”)是该领域较为知名的企业,其中西井科技目前已启动IPO辅导。

    “环卫、港口、矿区等场景,非常适合辅助驾驶的落地。”深圳华道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志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环卫车通常低速运行,安全可控度比其他辅助驾驶应用场景更高;港口等场景流动人员少、车速慢、运营线路相对固定,无人车的应用难度相对较低。同时,上述场景中,相关企业也面临员工老龄化、人工成本高、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对无人化产品的付费意愿更强。

    除了在国内开展应用之外,多家商用辅助驾驶企业也在加快“出海”步伐。据悉,仙途智能是国内首个完成海外环卫场景商业化落地的无人驾驶企业,目前产品已进入北美、中东、欧洲等市场。而友道智途近期则携40台L4级智能驾驶集卡,参与南美首个智慧港口钱凯港的建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港口等应用场景,“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机会。

    未来,随着港口等场景的无人化趋势延续,商用辅助驾驶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头豹研究院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成18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含改造)自动化码头27座,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为1088亿元,预计2028年中国无人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将达1449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8%。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