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地方国资并购基金“潮涌” 加速赋能产业升级

2025-09-16 23:35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孟珂

    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地方国资并购基金设立呈现“潮涌”之势。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上海、深圳、福建、浙江等地纷纷宣布拟设或已设国资并购基金。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兴起,契合国家战略导向。随着“并购六条”等政策出台,并购不再只是企业层面的资本运作,而是被赋予了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的使命。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地方国资能够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背景下主动出击,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强链补链,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

    地方国资加速布局

    今年以来,地方国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频频出手设立并购基金。

    具体来看,3月份,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注册成立,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比例45.34%。4月份,深圳市龙岗区与中银资产、深圳市海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并购基金合作协议,设立20亿元区级政府引导并购基金。6月份,盐城市黄海汇创金石并购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该并购基金的两家主要出资人(LP)为江苏黄海金控集团以及中信证券旗下全资私募子公司中信金石。7月份,福建金投发布了福建省新质生产力并购系列基金、福建省科创接力S基金。9月份,浙江省首支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浙江空港低空经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正式进入投资期。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地方积极设立以国资为主导的并购基金,主要是基于市场变化的考量。当前正值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机遇期,通过资本并购可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达到壮大资本实力、打通产业链条、实行集约化管理、强化技术研发转换、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多重效应,实现低价收购、优势互补、全面升级的并购预期。

    章俊称,并购基金正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新抓手。传统依赖土地和税收优惠的招商模式,容易引发产业趋同和区域“内卷式”竞争。而并购基金通过股权纽带,能更高效地引导优质企业落地,甚至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总部迁移,提升区域产业层级,强化地方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比较优势。

    “同时,随着‘土地财政’边际效力递减,地方亟须新的资本化工具盘活存量资源。并购基金是将沉淀于城投平台的资产转化为可流动股权资本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实现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的渐进转变。在市场环境承压时,基金还能发挥‘托企’与‘托市’的双重功能,稳定企业经营与市场预期,为地方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章俊表示。

    运作逻辑呈现三大特征

    在章俊看来,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运作逻辑突出“政策驱动、产业导向、区域聚焦”三大特征。其投资布局高度集中在地方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常采取控股或多数股权投资,以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本手段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长远发展战略。

    张依群认为,地方国资并购基金具有规模大、资金来源稳定、信誉度高、政策支撑能力强等特点,投资领域注重传统产业和科创类新兴产业两大类。其中,传统产业并购主要推动产业链条重塑,强化传统产业的市场、技术、资源等优势,提升其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空间。

    谈及如何进一步推动国资并购基金发展,章俊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深化市场化改革是推动国资并购基金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建立“专业GP、产业LP、政府SPV”的治理结构,让专业团队在募投管退的全链条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完善“产业地图+负面清单”模式,引导资金精准流向产业链核心环节,避免资源配置的盲目化与低效化。

    其次,着力构建长期资本供给体系。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险资、社保基金等耐心资本参与,以匹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长周期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为基金团队营造更具弹性的制度环境。

    再次,完善退出机制。应加快培育S基金和并购二级市场,缓解集中退出压力;同时在区域层面推动政策协同,探索税收、产值等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跨区域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基金运作的整体效率。

    “总体而言,国资并购基金的发展路径应从单纯的政策驱动,逐步迈向市场驱动、产业驱动与价值驱动,在更开放、更完善的制度框架下,实现资本效率与产业效能的双重提升。”章俊说。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