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琛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排名首次跻身前十。
这一排名犹如一幅“快照”,生动记录了我国在创新领域的茁壮成长,也标志着我国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且关键的一步。
首先,政策的有力托举,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提供动力。
比如,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国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在金融支持方面,我国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创新种子得以在资金浇灌下生根发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创新者的智慧结晶被悉心守护。
其次,我国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全面创新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相互滋养,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使得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再次,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8%。这不仅是创新的物质保障,更是中国对创新的坚定决心。
更进一步看,我国不仅重视研发经费总量的增加,还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创新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数据显示,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91%。
最后,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发力,带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比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产品,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
一个重要体现是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授予发明专利权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截至2024年底,有效发明专利568.9万件,同比增长14.0%。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7.8万件,同比增长18.8%。同时,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之路从无止境。未来的竞争,仍将在创新质量和影响力上展开激烈角逐。唯有持续创新,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行。
基于此,我们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吸引更多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催生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持续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从“书架”走向“货架”,从“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实现创新的价值最大化。
此外,各类市场主体要顺应时代潮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向“新”而行、向“智”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以创新为笔,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我国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