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巨头们相继入局 中国人造肉市场挑战机遇并存

2021-12-27 21:28  来源:证券日报网 舒娅疆 蒙婷婷

    本报记者 舒娅疆 见习记者 蒙婷婷

    主打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节能环保等亮点的“人造肉”近年来站上风口,在国内外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肯德基、星巴克等行业巨头纷纷入局人造肉行业,A股也已经有上市公司进行布局,新希望集团不久前宣布旗下植物肉项目正式开工,再度引发业内关注。

    巨头们纷纷入局,国内的人造肉行业当前发展和市场普及推广情况如何?行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对此,《证券日报》记者走访植物肉线下零售场所,并采访了分析人士。

1.jpg

    (图为成都伊藤洋华堂的植物肉产品销售区,拍摄:舒娅疆)

    植物肉产品逐步渗入线下零售场景

    2020年底,植爱植物肉高调入驻成都人气颇高的商场伊藤洋华堂。《证券日报》日前在伊藤洋华堂成都双楠店走访时看到,植爱旗下的“植物肉番茄肉酱风味意面”“植物肉黄金鸡块”“植物肉派”等产品罗列于该商场的冷藏区,价格普遍在十几元左右,部分产品的陈列处被商场标注了“新商品”字样以吸引关注,而产品包装显眼处均有“植物蛋白肉”字样。此外,该商场还销售徽记食品出产的“手撕素肉(大豆蛋白类制品)”产品。总体来看,植物肉产品在商场所售的产品中占比还是较小,在记者走访期间,前来选购植物肉产品的消费者并不多,面对记者提出的商场植物肉、人造肉产品问题,工作人员也表现得较为迷茫。

    星巴克2020年在国内开卖植物肉新品,一年多时间过去,产品推广情况如何?从记者在成都的走访情况来看,植物肉产品并不畅销。成都西二环附近的一家星巴克门店店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没有在售的植物肉产品。“以前店里面曾经销售过,但是植物肉产品推广是有限季的,推广期过去,我们就不再卖了。”

    记者在售卖植物肉产品的另一家星巴克门店看到,该店仅销售一款“别样牛肉番茄芝士卷饼”植物肉产品,售价约三十几元,店员介绍:“以前还有同款的大卷,一份五十几元,因为卖得不好,所以现在只有这款小份的植物肉产品在售。我们店现在不是每天都销售植物肉产品,如果在售,大概一天仅备货一到两份。”

    此外,植物肉产品也走进了便利连锁店。成都的多家711便利店均售卖“植物肉捞饭”速食产品,包括了“川式椒麻”“意式番茄”“经典台式”等多种口味,价格均在25元左右。

    相比不算红火的线下销售场景,植物肉在线上的推广力度和销售品类明显更大、更广。记者在淘宝平台上看到,按“植物肉”搜索商品,销量前三名分别是植物肉春卷、素火腿肠和人造肉零食素香肠,价格从20元左右到100多元不等,上述产品月销量均超过3000份。

    国内市场竞争或将热化

    “从植物肉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与欧美一些国家甚至巴西相比,还比较落后。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在中国,植物肉主要靠与餐饮渠道合作来销售,网络销售次之,能够进入线下零售渠道的品牌很少。总体而言,国内的人造肉产业商业化程度比西方落后一些。”高纲咨询研究总监高海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道。

    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指出,自2020年开始,中国植物肉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BeyondMeat、雀巢、联合利华、嘉吉等国际巨头纷纷抢滩,国内以星期零为代表的新品牌纷纷涌现,而以宁波素莲、四川徽记等为代表的传统素食企业也相继进入植物肉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布局。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山东赫达、双塔食品、东方集团等A股公司已纷纷布局植物肉产业,而在11月底,新希望集团宣布,旗下“植得期待”植物肉项目正式开工,其工厂供应链环节已全面打通,并推出了4款产品,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开拓新品,陆续试产和投产”。国内植物肉市场的热度进一步升温。

    川财证券发表研报指出,中国植物肉市场仍处在初级阶段,2019年市场规模为70亿元,同比增长22.6%,预计到2023年,中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受益于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人口红利,中国人造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但人造肉产业目前也面临挑战。天风证券认为,口味和拟真程度是肉类替代品行业最大的壁垒,也是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因素。中国人造肉企业的原材料在价格和规模上均有显著优势。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将是企业的关键,随着我国植物蛋白肉的技术提升渠道扩张、渗透率提高后,需立足于我国不同于国外的饮食文化,开发多元化的植物蛋白肉食品,使行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多样性。

    高海平认为,目前国内人造肉市场上的供给侧正在发生大变化。“一些老牌的大型成熟的食品企业正在进入人造肉市场,这是个好的现象,对于人造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将起到正面的主导的作用。这类企业资源丰富,还有不少在国内外都有布局,这将在缩短与国外人造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商业化水平方面的差距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是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大力发展的好时机。疫情结束后,国外很多人造肉企业势必虎视中国,市场竞争必将热化。”

    朱丹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端的利好,资本端的追捧,产业端的布局,渠道端的热推,都在齐力推动这植物肉这一黄金赛道。而谁能最先破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搞定‘中国胃’,谁就能获得市场先机。”

(编辑 乔川川)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