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宇薇
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向创新化、多元化升级的浪潮中,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高新”)凭借对细分赛道的精准把控,勾勒出生长激素、多元商业化创新产品、新药“出海”授权“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全新格局。
今年9月份,长春高新旗下核心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赛药业”)与丹麦ALK-AbellóA/S公司(以下简称“ALK”)达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俗称脱敏治疗)产品合作,将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ALK的屋尘螨(HDM)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并获得ALK自主开发的3款产品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独家代理权益。
“脱敏,是我们全力进军免疫与呼吸领域的关键一步,是公司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未来,金赛药业力争跻身中国呼吸领域第一梯队。”长春高新总经理,金赛药业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竞争激烈的生物医药领域,如何通过研发创新实现攻势突破、通过多元化与资本运作稳固防线、通过国际化布局实现护城河延展,是长春高新面临的三道命题。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长春高新,探寻公司攻与守的博弈之道。
创新为本
筑牢发展基石
创新研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长春高新以金赛药业为核心载体,深耕创新基因工程制药赛道,围绕生长激素构建技术壁垒,同时拓展高潜力创新药管线。
“自成立以来,长春高新就把‘创新’定位为企业发展的先手棋。既要做好本业研发投入,也要通过产业投资与孵化加快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速度。”长春高新董事长姜云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早年间,欧美药企凭借成熟的技术体系垄断高端市场,在生长激素领域占领绝对优势;亚非等新兴市场虽需求潜力大,但受限颇多。国内患者长期面临用药成本高、供应不稳定的困境。
1998年,金赛药业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注射用人生长激素(赛增®粉针剂),首次打破国外垄断。
此后,金赛药业以技术攻关破局,聚焦蛋白质修饰、缓释技术等核心环节持续深耕,构建起“粉针剂—水针剂—长效水针剂”三代产品矩阵,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生长激素产品梯队的企业,其中粉针剂及水针剂相关适应症目前已覆盖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Noonan综合征等12项。
2005年,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赛增®水针剂)上市;2014年,全球首支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金赛增®长效水针剂)推出;2024年底,金赛增®在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基础上,新增ISS和特纳综合征(Turner)适应症,成为国内唯一获批三大核心适应症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
“金赛药业有着极深的创新基因。创新研发的‘攻’不是孤立的实验室行为,而是结合产业化能力,将生产基地建设、GMP产线完善与法规合规体系同步推进,确保研发成果有‘上量’路径。”金磊表示。
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7.32%,达13.35亿元,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20.21%,其中相当比例投向创新药研发管线。
在业内看来,从技术平台到临床转化,长春高新对创新的投入,并非局限于单一产品迭代,而是围绕生长激素及基因工程制药,构建“研发—生产—临床—商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多元布局
探索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从2024年开始,长春高新的发展节奏逐步放缓,公司面临考验。
从外部环境看,市场竞争加剧,多家国内企业陆续推出短效、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多家国际药企也加速在华布局,长效赛道的竞争从“一家独大”转向“群雄逐鹿”。从内部业务结构看,此前长春高新以生长激素业务为核心,金赛药业更被称为其“业绩奶牛”,单一产品依赖度过高,成为企业必须推进多元化转型的核心动因之一。
以守固基,以攻拓界。不同于被动承压,长春高新选择主动求变。基于行业变革趋势与自身发展痛点,长春高新从“单一爆品”向“多元化创新”转型,以长期主义破局短期增长困境。
“‘守’不是保守,而是建立稳健的抗风险能力。”姜云涛表示。
儿科方面,金赛药业以核心业务构建“早期筛查—监测—干预—治疗”全流程服务体系,巩固优势;女性健康领域,以辅助生殖产品为基础拓展至妇科高发疾病,打造“药械为主、消费品为辅”的全生命周期方案;肿瘤领域,引进美适亚®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切入癌性厌食—恶病质领域,该产品是国内目前唯一纳米晶体甲地孕酮,较普通剂型疗效更强、起效更快,满足临床需求。
此外,长春高新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立足差异化优势,逐渐形成多层次的研发管线及丰富的项目储备,已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或正处于临床阶段的品种涵盖儿童疫苗、成人疫苗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长春高新另一子公司华康药业主要产品泌炎灵片正在进行增加适应症的二次开发工作。今年7月份,长春高新多元化布局再落一子。金赛药业申报的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商品名称:金蓓欣)已批准上市,这是国内首个IL-1β单抗,填补了我国痛风领域长效抗炎精准靶向的治疗空白。
在外界看来,长春高新这一系列多元化动作,本质上是一场“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的战略平衡。
“短期内必然会面临研发投入大、新业务贡献有限等问题。”长春高新董秘李洪谕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不过这是我们以短期阵痛换长期增长韧性的主动选择。通过阶段性的资源倾斜,夯实技术壁垒与业务底盘,为未来从‘单一产品驱动’向‘多引擎增长’转型奠定基础,这种平衡逻辑也契合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回报滞后、壁垒高的产业特性。”
锚定“出海”
打开成长空间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重塑、创新技术迭代加速,国际化已成头部药企突破增长瓶颈、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早期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先筑牢国内技术壁垒,只有产品实力过硬,后续走向国际才有底气。”姜云涛表示,“探索阶段,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已为后续战略制定积累了关键的市场认知与资源储备。”
2019年,基于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趋势的响应,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的务实选择,长春高新正式确立“搭建创新合作平台”的国际化核心战略,敲定“研发销售两头在外、生产落户长春”的产研战术安排。
“我们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通过资源互补,共同开发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产品,为后续国际化销售铺路。”金磊表示。
截至目前,长春高新已有部分产品获得FDA临床试验批件。“后续我们计划结合国内在研管线,优先筛选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推进欧美市场,比如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通过差异化竞争突破准入壁垒。”李洪谕说。
除了产品销售,长春高新还在尝试国际化的多元路径,计划向新兴市场输出成熟技术。同时,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成为公司加速创新药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未来,我们将更主动地与像ALK这样拥有同领域顶尖产品的企业合作,在‘引进来’优质产品满足中国患者临床需求的同时,推动自研创新管线‘走出去’,聚焦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药授权合作,实现临床价值验证与全球商业转化的乘数效应。”金磊表示。
对于长春高新而言,国际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长春高新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要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随着公司宣布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上市,其国际化进程有望再提速。
长春高新的进阶之路,是攻守之道的生动实践——以技术壁垒“守”住本土市场优势,以前瞻创新与多维布局“攻”占全球竞争高地。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变革浪潮中,这家扎根东北的药企通过多维发力,正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