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氢能作为清洁低碳的未来能源,正成为多地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赛道。
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不仅可解决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制氢空间有限的问题,更能通过区域协同实现绿氢规模化供应,助力京津冀打造世界级氢能产业集群。
利好政策相继落地
具体来看,《意见稿》提出,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氢试点,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有效利用燕山石化本地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积极谋划绿氢输送管道,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探索研究京津冀域内输氢管道建设可行性。围绕车辆发展需求及应用场景,规划储备并优化市域内氢能补给设施。
《意见稿》要求,加力推进市域内氢燃料汽车扩容增量,提升车辆出车率和运行里程,在本市产业园区内试点开展氢能自行车应用,拓展氢能无人机应用场景,推进氢能在航空领域应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打造京津、京唐、京保石等京津冀及周边跨区域氢能运输廊道,跨区域氢能廊道,加快沿线加氢站布局。因地制宜布局氢能热电联供系统,推动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和零碳供热示范项目。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布局对北京的清洁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将成为推动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
事实上,除北京外,近期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氢能支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例如,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重庆市加氢站行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7月份,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6月份,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
“各地密集出台氢能相关政策,既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主动作为,也是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涵盖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多个环节,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布局,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推动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超过5亿吨。其中,发电、天然气掺氢和交通领域的燃油替代需求占比将超过60%。国内方面,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能需求将达到1亿吨至1.3亿吨。
在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以及政策密集落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该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产业布局。
例如,8月8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吕梁打造“全国氢能源重卡制造基地”。此次合作以终端应用规模化为核心突破点,首批签约采购1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及25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同一天,由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无锡明阳氢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深圳能源协同共创的全球首个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氢储能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
此外,德龙汇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积极布局园区综合用能业务的开发,稳步推进扬州仪征市化学工业园区氢能中心建设,目前扬州氢能母站项目各项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推进中。
“上市公司的积极参与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有望加速氢能的商业化进程。”屈放进一步表示,随着更多企业和资本的加入,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