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券商 > 正文

可转债市场交投活跃 年内成交额同比增超37%

2025-10-12 23:2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于宏

    进入2025年四季度,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可转债转股的最新进展。10月9日晚间,华安证券、财通证券、国投资本3家券商板块上市公司公布了最新可转债转股情况。此类定期的信息披露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年内可转债市场变化的重要渠道。

    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整体表现较好,交投活跃,年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7%,但市场整体规模有所缩减。受访专家认为,供需格局的变化有望推动可转债估值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可把握相关机遇。

    市场供需格局趋紧

    一直以来,可转债因“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整体保持上行趋势,交投活跃。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收盘,年内中证转债指数累计上涨17.14%;年内可转债成交额合计为13.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75%。

    东方金诚研发部分析师翟恬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表现较好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权益市场的强势上涨。在监管对资本市场呵护态度明确的情况下,叠加我国科技产业取得多项突破,投资者信心出现明显提振。权益市场走势向好,对可转债市场形成明显拉动。此外,利率债、信用债等纯债市场有所承压,可转债市场对‘固收+’资金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增量资金的持续入场也进一步推动了可转债市场的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出现显著缩减。截至10月12日记者发稿,可转债市场存量为6064.27亿元,较年初减少1272.05亿元。供给方面,年内共有33只可转债发行(按发行公告日计),发行规模合计为497.5亿元。而在退出方面,年内共有119只可转债退出市场,其中占比最高的退出方式为强赎,有93只可转债已被强赎;有25只可转债因到期而退出市场,1只可转债因正股退市而退出市场。此外,还有20只可转债近期发布了强赎提示公告,正等待实施。

    对此,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隋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可转债强赎案例较多,主要受权益市场上行带动,正股价格持续上涨触发强赎机制。同时,可转债市场中临近到期的存量券数量增加,为减轻兑付压力,发行人更有动力促成转股。在此情况下,可转债市场供给有所收缩而需求保持稳定,供需格局趋紧,有望推动存量可转债的估值水平上升。整体而言,可转债作为‘固收+’策略中的重要配置品种,其稀缺性的提升有望吸引资金进一步增配。”

    四季度机遇可期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记者发稿,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价格为147.6元,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8.42%,有37只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在100%以上。

    “从转股溢价率的角度看,当前可转债市场估值位于合理区间。但从绝对价格水平看,由于正股走强,可转债的转换价值提升,可转债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预计四季度可转债将跟随权益市场维持震荡偏强走势,可转债后续表现仍将依靠正股拉动。”翟恬甜表示。

    展望2025年四季度的可转债市场行情走势,兴业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四季度,可转债市场可能进入宽波动区间,偏股品种依然有较为明显的弹性优势,投资者可关注有转股诉求的低价券相关机会。”

    “四季度,股性或成为决定可转债收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展望后市,投资者可关注科技相关催化及“十五五”规划相关机遇,尤其建议关注新券。一方面,四季度可能上市的新券中存在不少科技领域龙头标的,可转债市场的“科技含量”或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展望“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及“反内卷”等概念或迎来新的产业机遇,新能源领域可转债也值得长期关注。

    对于资产配置策略,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表示:“在当下权益市场向好、可转债市场供需矛盾仍存的背景下,建议采用非典型哑铃配置策略,聚焦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共同推动的科技成长板块,关注AI垂直应用等热门主题的绩优标的,并加入大消费、有色化工等低位顺周期品种,以应对市场波动,在增强防御的同时,静待行业复苏带来的超额收益。”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