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雯珊
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仪29星、天仪34星、天仪35星、天仪42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共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记者了解,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是南方科技大学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也是深圳高校深度参与研发的首颗卫星。
今年以来,广东商业航天风潮渐起,政策密集落地。例如,5月14日,珠海市印发《珠海市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4月中旬,广州市南沙区也印发了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年初,阳江市注资1亿元成立阳江商业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卫星发射母港建设。
全产业链新格局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4年9月份印发的《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按照“双核多点”架构,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广州已经汇聚了中科航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吉利航天等航天领域头部企业,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格通信”)、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卫星通信、卫星终端及应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骨干企业。
广州市科技局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下,广州已经形成了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新格局,走通了一条广州模式的科学创新链条。”
同时,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和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聚集了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深圳在卫星导航终端整机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生产制造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
珠海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按照“一核多点”架构,打造以高新区为核心,金湾、斗门等区为支点,全市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到2026年,珠海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到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规模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卫星研制牵引、产业要素聚集、区域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区域特色鲜明的商业航天发展支点城市和卫星创新高地。
中航科创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由镭表示,广东拥有运载火箭、卫星生产制造及应用的领军企业,以及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活跃的创投生态,期待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更大引领作用,为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注入新动力。
企业积极布局
除了有政策的支持之外,广东还具备较为完备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与科研院校的研发基础,能够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创商业航天产业新局面。
例如,中科宇航参与制造了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其产业化基地的落成投产,填补了广东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将带动千亿元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广州南沙聚集。
海格通信总经理喻斌在4月份召开的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公司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持续引领波形体制迭代,进一步将业务范围从芯片、应用终端、信关站扩大至网络运营及运维服务领域,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
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宇航电子、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制与生产。
广东(阳江)航天发射母港已入选省重点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估值92亿元,计划分为两期建设。在阳江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解决传统航天发射场带来的成本高昂、发射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出厂即发射、回收即复用”的创新模式加速落地。
“广东商业航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政策,并拥有较为全面的产业配套与布局,产业链企业的竞争力排在全国前列。同时,企业与科研院校机构形成的强劲合力,使得产业规模发展能级得到显著提升。”深圳市湾众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思甥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