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光威复材2022年业绩同比增长23% 拟每10股转增6股派现金7元

2023-03-29 12:37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王僖

    3月28日,光威复材公告的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克服了传统定型碳纤维两次降价的影响,取得稳健业绩,实现营业收入25.11亿元,同比下降3.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4亿元,同比增长23.19%。公司分红预案为拟10转6派7元。

    光威复材总经理王文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非定型碳纤维产品贡献能力持续提高弥补了定型产品降价的影响。同时,包括风电、气瓶、热场应用在内的新能源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支撑。单一市场对公司业务的影响进一步减小,更多元的市场结构和业务结构也将使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多元布局赋能长期发展

    2022年,由于传统定型碳纤维在2021年降价基础上再次降价,对光威复材的经营业绩构成了一定影响。

    公司年报数据显示,根据2021年和2022年定型产品的实际发货情况,对比降价前2020年产品价格,2021年因为降价减少收入2.31亿元,2022年因为降价减少收入4.46亿元,两年减少公司营业收入合计6.77亿元、净利润合计5.76亿元;由于降价影响,传统定型产品贡献经营利润的比例从2021年度的64.49%下降至51.13%。

    但公司之所以取得较好业绩,与公司多年来的持续研发投入和全产业链拓展,形成的多元产业布局不无关系。特别是碳纤维多品种系列化战略不断落实,使产品结构更趋合理,降低了对传统定型产品的过度依赖。

    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非定型纤维对外销售实现收入5.65亿元,主要包括T700级、T800级和MJ系列高强高模纤维,其中,T800级系列整体贡献快速增长;MJ级系列产品继2021年实现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的首次批量生产和交付后,随着国产化替代的推进和卫星工程的发展保持较快增长;T700级系列整体贡献随着产线产能的完整释放实现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同日披露了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亿元至1.7亿元,同比下降18%至23%。

    对此,3月28日下午,公司总经理王文义在业绩交流会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业绩在某一个月或某一个季度产生波动是常见现象,一季度公司业绩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主要是定型碳纤维交付不平衡波动所致。对于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对于2023年预期业绩的实现,公司管理层表示有信心完成。

    德邦证券3月29日研报分析认为,光威复材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为阶段性承压,公司在手订单较为充裕,2021年底签订20.98亿元大单截至2022年已履行8.52亿元,履约率为41%,剩余12.5亿元待履行金额预计将对2023年收入形成较强支撑。

    新能源带火碳纤维高端市场

    根据广州赛奥《2022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2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13.5万吨,同比增长14.4%,而中国大陆市场的碳纤维总需求量就达到了7.44万吨,同比增长19.3%。报告指出,在碳纤维的应用方面,体育器材及压力容器是市场需求保持增长的主力,回暖中的航空航天军工产业也为增长贡献力量。

    王文义对记者说,尽管航空领域依然是公司业务的最大市场,但可以看到,更多有潜力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包括风电、气瓶、热场应用在内的新能源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支撑。

    公司年报显示,作为通用型碳纤维产品,光威复材研发生产的T700S级/T800S级干喷湿纺工艺产品成为市场渗透率最高的产品。报告期内,公司T700S级/T800S级产品除满足公司各下游板块业务需要以外,对外销售实现收入2.83亿元,并形成了以气瓶、建筑工程、航天航空、工业制造等为主要市场的消费结构。“气瓶成为最大的消费领域,贡献收入的35.38%。”王文义说。另外,航天航空应用仍在快速增长,高端市场业务比例不断提高。

    中银证券分析师余嫄嫄表示,风电叶片、光伏热场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需求预计迎来高增速,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碳纤维需求也有望稳健增长。未来碳纤维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光威复材等国内碳纤维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对于2023年以及接下来的发展战略,光威复材方面表示,公司将紧抓航空航天、兵器装备等高端应用不放松,抢抓双碳战略下新能源领域增长需求,逐步扩大战略客户、潜力客户数量,向附加值高的领域拓展。

(编辑 白宝玉)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