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9月14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在金融服务专题专属会议区举办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系统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成效及12个典型案例。
2022年7月,北京金融法院携手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
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法治的轨道上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司法“北京服务”,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吴晓璐/摄
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
据薛峰介绍,近年来,北京法院连续制定8版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推出45件文件,102项改革举措。工作室围绕“信用、信心、恒心”发力,在信用修复上,通过“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在信心提振上,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在恒心保障上,以专业化司法协同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表示,北京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现已超过2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约205万户、个体工商户约45万户,是全市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吸纳了6成左右的就业,贡献了超过30%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人”,北京市工商联与公检法司等10部门合作,创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两级“1+16”全覆盖的体系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8.9万次。其中,与北京金融法院共建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是核心载体。
林为民表示,目前,工作室2.0版已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通过专家调解员精准匹配行业需求,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同时,北京市工商联创新“法律助企调度会”模式,今年以来已为21起股权纠纷、融资租赁争议等提供专业研判,实现了“专业服务、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和谐”的目的。
发布12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局长雷运龙发布了12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新能源、文旅、科技、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司法对“注重调解”“活封活扣”“执破衔接”等机制的具体创新。
雷运龙表示,这些案例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坚持聚焦金融纠纷的底层逻辑,充分运用诉前诉中调解、执行和解等方式,以调促和、以和解纷,寻求最优方案,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二是坚持修复和重塑信用的核心方法,利用各种方式,促进双方互谅互信,形成以保主体、促发展为导向的纠纷解决方案;三是坚持整体性、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综合考量涉案的各种因素,聚合各方资源,审判树规则,协同促治理,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司法智慧,运用多种法治工具综合施治,以创新解难题,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表示,一系列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金融司法在修复企业信用、稳定市场预期、助力企业纾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了以发展为导向的审判理念,实现了政治效果、法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真正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了实处。这种“司法+行业”协同治理模式,为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