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曾表示,9月,商务部还要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服务消费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当前,我国消费形态已经逐步转向以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今年1月份至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持续扩大,增速高于商品消费,占比逐步提升;二是结构升级,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等改善型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三是场景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数字消费、智能体育、在线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质量提升,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服务需求增加。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洪勇认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可从五方面着手:一是扩大文化娱乐消费,如增加演出场次,提升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质量;二是发展特色旅游,推出“音乐+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三是提升体育消费,发展登山露营、自行车等兴趣消费;四是推动数字消费,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等新模式;五是拓展下沉市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下沉市场休闲服务支出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供给侧方面还有优化空间。首先,要加大制度创新,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引导外商投资服务业领域,比如在教育、医疗行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其次,强化技术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精准营销,鼓励企业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最后,要打造服务品牌,依据消费需求层次性差异分类推进,完善品牌培育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保障服务质量。
洪勇建议,要健全政策体系,加快完善服务消费“1+N”政策措施,围绕家政、文旅、数字、健康、体育等消费出台务实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此外,要加强要素保障,发挥财政、金融等手段,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
从需求侧来看,付一夫表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各地还可以结合实际发放服务消费券或补贴,让消费者有更多资金用于服务消费。同时,应加快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弹性、错峰休假政策,让百姓有更多闲暇时间去享受服务消费,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