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跨越储运“最后一公里” 氢能产业蓄势腾飞

2025-07-22 00:1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许林艳

    “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正以蓬勃之势重塑能源市场格局。其中,氢能产业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绿色能源地标拔地而起,多个世界级项目建设引发广泛关注。

    在吉林省松原市,全球最大规模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现场塔吊如林,机械轰鸣,该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份—10月份投产;在内蒙古兴安盟,全球最大规模的绿氢制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吸引着外界目光。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氢能作为兼具能源载体与工业原料双重属性的“二次能源”,正成为破解传统能源转型难题的“关键钥匙”。A股市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前瞻视野锚定氢能产业,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角度入手,破解氢能储运等难题,助推行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

    政策与资本加持

    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发力,加码推进氢能产业建设,行业发展迎来“加速期”。6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正式启动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旨在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多地亦发布相关规划或方案。例如,6月份,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的通知。7月4日,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目前氢能产业发展迅速,百花齐放。相关利好政策频出,不仅坚定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也给了从业者更大的信心。”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马天才说。

    政策加持下,氢能行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该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产业布局。

    近日,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旗下能源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与江苏中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氢能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采用液驱氢能压缩机在绿氢以及氢交通领域的优势展开探讨并达成一致,双方将共同推动绿氢制备、储运及终端应用示范项目的落地。

    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北京天海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增资扩股,计划引入投资者。

    此外,7月初,中国石化资本正式完成对海德明能(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德氢能”)的投资入股。这是继2024年6月份中国石化资本旗下恩泽基金投资海德氢能后,中国石化资本再次加码增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资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应用端”转向“供给端”。新锦盛源(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钰表示,从氢能全产业链来看,下游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氢源”的成本。“氢源”的绿色、规模化、成本等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

    制氢领域按原料区分可分为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光电制氢等,其中电解水制氢是主要途径之一。据《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2024年,全国新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35个,新增年产能约4.8万吨,同比增长约62%。

    马天才表示,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进步非常快,无论是传统强项碱性制氢技术,还是新型的质子交换膜(PEM)、阴离子交换膜(AEM)和固体氧化物(SOEC)制氢技术,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性能提升,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具备明显优势。

    企业的积极布局持续推动电解水制氢技术更新迭代。“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超100人,每年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占营收比重超20%,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77件,碱性电解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隆基氢能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多线路并行,不同技术适配不同场景。以PEM制氢技术为例,其更适用于离网制氢、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以及分布式等场景。国家能源局也明确鼓励在深远海、沙戈荒、“高海边无”等电网薄弱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离网制氢等试点,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架构,探索先进离网制氢技术应用。

    上下游协同合作

    补齐短板迈向规模化应用

    在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征途中,氢能产业还有短板亟待补齐。“虽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行业还未形成商业闭环。”马天才对记者说,储运是行业实现商业化的最大短板。

    不过,目前氢能储运领域正不断传来利好消息。近日,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内蒙古段正式获批。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管道输氢密不可分,业界对这个示范工程项目格外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当前液氢槽车运输成本高达8元/公斤—10元/公斤,而管道运输可推动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氢能产业的产能落地和推广应用也受到关注。“绿氢项目投资规模大,且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需全产业链核算效益,当前绿氢成本相对较高,下游消纳不足,项目内部效益率普遍较低。”某央企氢能板块相关负责人说,总体来看,产业链各方需协同合作,共同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政策与标准、市场培育等方面不断实现优化和突破。

    氢能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企业相对“弱小”。对此,李钰建议,在政策扶持下,上下游企业应“抱团”取暖,针对特定的用氢场景,联动落地相关项目,一起解决市场需求,助推氢能产业持续发展。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成本优化到生态构建,氢能产业需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的协同下,加速实现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跨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传统能源转型提供“氢”动力。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