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傲男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会上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成就及未来规划。
宋志勇在会上提及,“十四五”期间,我国约有3.5亿人乘坐飞机出行,目前航空人口的数量已达到4.7亿,成为全球航空人口最多的国家。去年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了7亿人次,预计今年有望超过7.7亿人次。
民航运输市场持续升温
在基础设施领域,“十四五”期间,民航每年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超过1000亿元,推动成都天府、青岛胶东等现代化机场建成投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初具规模,预计年底民用运输机场总数将达270个。除了地面设施外,京昆、广兰等空中大通道的建成有效缓解空域紧张问题。
航线网络方面,“十四五”以来,中国民航局不断完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优化完善航线网络布局。2024年,国内航线达4513条,通航264个城市,航空服务覆盖92.6%地级行政单元和91.2%人口。国际航线通航83个国家的213个城市,为出境游提供更多选择。
服务品质提升尤为显著,“十四五”期间,民航局大力提升运行效率,航班正常率保持在较好水平;千万级机场近机位靠桥率提升至83.8%,上下飞机更加便捷。
“我们会同铁路企业不断完善全流程空铁联运产品,目前已有22个运输机场和火车站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6家航空公司与铁路12306平台实现系统双向‘软联通’。”宋志勇介绍,“我们还大力推进智慧化服务,国内旅客自助值机占比超过七成,具备无纸化便捷出行能力的运输机场超过260家,机上WIFI使用越来越广泛,旅客云上生活越来越丰富。”
当前正值暑运旺季,民航市场持续升温,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5年暑运期间,民航整体旅客运输量预计同比增长5.4%;预计执飞客运航班同比增长3.9%。国际航线网络不断织密,为暑期入境消费再添活力。
民航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郭佳对记者表示,国际航线客运量同比增幅尤为显著,民航业正通过重点布局日韩等区域性新兴航线实现突破,这一差异化复苏路径更显价值。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当前,出行消费需求有一定韧性,经济和消费刺激政策利好国内出行需求增长。展望未来,行业供需再平衡、盈利回升的趋势明确。
航空物流产业发展提速
航空物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对于做强国内大循环,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物流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航空货邮运输量达898.2万吨,较2020年增长32.8%,其中跨境电商驱动的国际市场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国际货邮运输量达203.7万吨,同比增长23.4%。截至2024年底,全国货运航空公司增至13家、货机规模达268架,东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混改后服务链条不断延伸、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我国航企在国际货运市场的份额达44%。
同时,我国航线网络不断优化。国内形成以主要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航空货运通道,目前已经通航50个国家的106个城市,畅达全球核心市场。航线网络覆盖50个国家的106个城市,鄂州等专业货运机场投用,智慧设施推广使货运单证电子化率提高,中转效率大幅提升。
在智慧化转型方面,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记者表示,航空物流行业已经初步解决了“信息孤岛”和“标准不一”两大痛点:通过电子运单、统一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多个枢纽机场实现货物状态可视、可测、可追溯,并打通航空公司、机场、货站、海关之间的数据链。下一步最需突破的是“跨主体、跨运输方式的一体化数字运营平台”,在数据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把航空干线、卡车航班、高铁、中欧班列乃至末端无人机、无人车整合到同一张“物流数字孪生图”上,形成高效的多式联运网络。
“为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十四五’期间,民航局制定了‘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围绕规模领先、安全可靠、智慧先进、优质高效4个方面设置了14个发展指标,整体来看,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目标。”宋志勇表示。
据悉,下阶段,民航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加快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优化关键资源配置,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尤其是加快新兴市场布局,提升航空货运通道保障韧性;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引导行业加强与制造业、跨境电商等产业的协同,按需设置前置货站,强化航空货运中转能力,提高通关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航空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引导行业以创新技术赋能解决业务开展中的堵点、难点,不断推动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跨境贸易通道、维护产供链稳定提供有力保障。